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长江中下游地区30页PPT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长江中下游地区30页PPT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 原,略成盆地之势,大致以老河口经南漳到宜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 大部分。鄂东以江汉平原为主体,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是农业富庶之地。 长江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曲,河道分叉曲折,摇 摆不定,构成典型的陆上三角洲地貌景观,汛期极易造成溃堤泛滥,自古有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湖北曾号称“千湖之省”,云梦泽是历史上 有名的大湖,公元4c以来,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沉积而逐渐消亡成陆,而留 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
三、义阳三关
指河南与湖北交界处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三条通道,是淮河上 游与长江之间交通的关键。自东向西分别是武阳关、黄砚关、平靖关。 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信阳一带为义阳郡,所以称三关为“义阳三关”。 《南齐书》曰:“义阳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素为 南北兵争要地”。
元明清建都北京,南下湖广多采“义阳三关”之道而不再走南襄 隘道。近代兴修铁路,更开通武胜关隧道而成常途,因为这个时候从 武汉三镇过长江较之他处为便。
亦即被丹江、灞水连接的孔道,是关中通往南阳盆地和襄樊的主要交通线。 西安—灞桥(灞上)—蓝田—商县—武关—内乡—南阳—邓县—襄樊
这条路在北宋以前是关中通往东南的交通动脉,唐代江南入京科举赶考的人 多选择此途,图其近便,王贞白《商山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 行”。故此道被戏称作“名利路”。五代北宋后,政治中心东移汴洛,下江 南改走南襄隘道,商山—武关道遂失去往日的热闹。
第一节. 各省历史自然地理
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致位于秦岭和南岭之间,西起巫山、雪峰山东侧,东 际于海。区内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相间,平原上湖泊密布,是我国淡水湖泊 最密集的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四季分明。 一、湖北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始 有“湖北”之称谓。
二、南襄隘道
指今河南南阳盆地与湖北襄樊之间的古代著名道路。又称“夏路” 。
开封—方城—南阳—新野—襄阳—荆州
当国都选择在开封、洛阳时,这条道路连接南北的作用最突出。北宋时曾两 次试图开凿方城运河沟通白河与中原的黄河、淮河,均未成功。
荆州、襄樊两座城池分别扼住江汉之间南北交通的关节点,历史上的军事政 治地位极为重要。如关羽守荆州,樊城一战水淹曹操七军,阻止了北方势力 南下;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坐失荆州,败走麦城,在南襄隘道上丢了脑袋; 高季兴做荆南节度使,由于荆州控制了闽、楚、南汉诸国与中原进贡、贸易 的通道,高遂大肆“邀掠”而成一独立王国;宋元对峙,以襄樊为前线,襄 阳一丢,则江汉诸州相继陷落,半壁江山终不能自保。
四、安徽
安徽省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合称而来,因先秦此地域内曾设皖国, 故简称皖。 在自然地理上由四个地形区组成: 1.淮北平原:我国历史上较早农业开发的地区,也是著名的黄泛区。 2.江淮低山丘陵:以大别山主体及其向东北延伸的余脉构成,是江淮分水岭。 3.长江沿岸平原:略成西南—东北走向,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的淤 积作用而成。 4.皖南低山丘陵:历史上由于北方移民的大量到来,狭小的土地难以养活众多的人口, 从而导致当地茶叶经济的兴盛和外出经商的习俗。 五、江苏
第三节. 主要古代城市
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口转
移的过程; 2、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政兼
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 3、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则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堆积作用明显,则
二、湖南
北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雪峰 山是湘东、湘西两大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全省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 逐渐向中部及东北部倾斜,湘、资、沅、醴四水最终都汇入洞庭湖,形成树 枝状扇形水系。洞庭湖属构造湖,全国第二大淡水湖,唐宋至清朝中叶,是 其扩张的全盛期,汛期湖面约为现今湖面的2~3倍,19c中叶以后进入淤塞 萎缩期,建国后的围垸造田更使其水面不断缩小。
能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土地; 4、近代工业产生之前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址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江流沿岸有
较为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合发展农业经济,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支撑力。 5、随着人口增长,城镇逐渐从长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系。
郢与荆州: 楚国都郢,故址在今荆州市城北。前278年,白起拔郢,楚东徙陈, 该城荒废。由于此处西通巫、巴,北向中原,东连吴越,地处十字形水陆交 通要冲,地理区位优越,因此荆州继之而起,成为长江中上游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诏毁襄、汉、荆、湘诸城, 江陵的地位才渐渐跌落,让位给湖广行省治所武昌。
襄樊: 由汉水南岸的襄阳和北岸的樊城组成,是一个起源于军事控守的渡口城 市。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同时存在南北两个政权的时候,襄樊总是被拖入战 火,无论三国、南北朝,还是宋金、宋元对峙,襄樊都有很多历史战迹的记 载。宋代陈亮说:“(襄樊)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 左右伸缩,皆足以为进取之机”,一语道破地理位置正是造成此城屡遭战火 之由。
与安徽一样,在清朝前期由江南行省分置而来,名字来自于从过去江宁府和苏州府的 合称变成了一个更广泛的地域概念。 是全国地势最低平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m以下,平原占总面积的68%, 其形成与沂(yi)、沭、泗、江、淮和太湖水系的冲积、洪积密切相关。
第二节. 本地区的古代交通
一、商山——武关道
三、江西
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与淮河之间的地区为江西,唐代改称淮南, 而以长江南岸为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黄山、白玉山以西 各州为江南西道,江西之名移到长江以南,后经宋元明清的省并州县逐渐形 成江西省地域。
江西省地势东、南、西三面山峦起伏,中部为河谷丘陵,北部为鄱阳湖平原, 与湖南省地势相似。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均发源于省境东南 西三面山地,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五大水系,汇聚形成鄱 阳湖,然后经湖口注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