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华为成长

如何在华为成长

如何在华为成长卢赣平,原无线基站开发部部长,公司高级副总裁,是公司非常受人尊敬的领导,卢总具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格和精神,浓缩了华为人成功的优秀品质。

2003年初他到无线,7月与无线全体深圳员工进行过一次沟通,当时无线员工士气低落,卢总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启发无线人正确看待未来,面对困难,敢于自强,这是一篇很具有启发意义的交心故事,真实,真诚,没有说教,每一次阅读,都让人感慨,是无线每一位新员工的必读文章。

卢赣平成长经验共享成长经验共享1、“走后门”:当自强。

我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考重点班差一分,我父亲为了能让我上重点班就去买了礼,帮我走后门去送给学校校长。

那时候是80年左右,家里特别穷,5口人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工作,一个月只有20元工资。

当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买了礼,帮我去送礼。

本来家里条件就不好,原来是准备年底用的积蓄为了我一下就花完了,这件事后来对我影响很大。

这让我想到做人还是要自强。

如果你对别人负责,应该帮别人更多,索取更少。

2、《一地鸡毛》:应该尽力追求,珍惜人生。

大学毕业后我分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那个公司很大,有十万人。

毕业时我是非常想干一些事情,想有所作为,结果刚到单位有几个月没什么事干,很难受,刚好那时候我看了一本书,《一地鸡毛》。

讲的故事是一个大学生在学校读书,很想有所作为,后来他分到一个国营单位,结果上班没什么事干,就喝茶、看报纸,再做一点点事情。

国营单位里要处理很多的关系,很麻烦,精力都放到那上面去了。

后来他就结婚了,原来他在大学里的时候认为那个女孩子很高尚,是梦想中的人。

结婚后就有很多琐碎的事情,买菜、省水、分房子、长工资等等的事情,再后来又有小孩……讲的是一地鸡毛,都是鸡毛的小事情。

这本书没有结果,我当时看完后很有感触,觉得我自己很像这个人前一半:当时在学校很有想法,想干一些事情,结果后来到单位发现没什么事情。

我当时想,要是我在这个地方待一辈子,就这样子,那就完了,对我影响很大。

我后来就离开了那里。

后来在内地的创业公司也待过,活是有得干,但是感觉没什么追求;在外企(艾默生),感觉还是一样,也没追求,按步就班,也不知道企业要干啥。

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华为在招人,就到华为来了。

3、华为:虽然条件无法跟艾默生相比,但一到华为就觉得有些东西特别好。

第一个是人很年轻,一进去就能感觉到精神面貌不一样。

另一个就是很自由,很随意,说明这个地方的管理不是行为管理。

当时整个公司的宝都押在A型机身上,那是比较危险的一段时期,当时老板就说,我们要赶上AT&T,我们要把交换机做好。

那时候都不知道AT&T是谁,只知道美国的公司,是行业里的老大,就感觉不一样。

受民族精神的影响,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在国内把这个东西做好,有很多人都有出国条件,能聚在一起来做这件事可以说是非常幸运。

再就是人际关系非常清淡,很简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整个环境特别吸引人。

华为基本上是校园+军队的文化,跟学校一样,就像在学校实验室差不多,但它是有管理有要求的,不是想做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当时我们做交换机,调试的时候只有一台交换机,60个人,就排班,过了时间就没机器了。

它有严谨的一面,也有随和的一面。

当时公司墙上贴着“从来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公司的自强文化是很强的。

来到华为1、第一阶段:努力工作和学习——小有成绩——放松——出现问题1) 一开始很喜欢这个地方,工作和学习都很努力,拼命找活干,开始安排做测试,后来做打印卡,再后来做模拟中继,还接触过用户板,有多大力量就用多大力,让自己跑起来,学了很多东西。

原来对交换机什么都不懂,当时做交换机的时候只有毛生江到机房去看过交换机,整个项目没有人懂交换机,我们做的第一个交换机连信号音板都没有,摘机没有拔号音。

我在做交换机之前,打电话都没打过几次。

从从来没有做过交换机到后来我们做成了世界上非常有品牌的一个东西,很多人都做出了努力。

到94年底,在农话上就比较有品牌了,当时大电讯公司都不愿意进农话,维护成本高,但是我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抓住了这个时机。

直到94年底,自己的状态也是不错的,A型机基本上也研发出来了,到95年开始进行鉴定,那时候就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2) 问题和对策:猜疑,顾及,得失,没有长远目标,自我能力下降。

当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就是收入上的差距。

我觉得自己做了不少事,总是主动要活干,做的板子从数量看也不少,有时候不小心听到别人的工资比我多500、1000块钱,心里难受。

我觉得我做得不差,凭什么我比他要少,虽然我进来晚一点,但是做的活不少,感觉也还好,为什么工资要少?B型机也没我的份,不让我去参加B型机的研发,那时候很多人都去支援后端的供应,去带队伍,走了一些人,就空出来一些机会,当然就有提拔了,提拔了一些人,又有了一些新的工作机会,那时候就感觉没好事情会轮到自己,每次看到工作分配心里都难受得不得了。

从93年6月进公司到94年底,状态非常好,不管是从工作还是从学习、个人发挥上,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对交换机非常熟了,经常出去开局,开局对我对交换机的了解非常重要。

从94年底到95年,大概有10个月的时间,状态急具而下,主要就是受上面这些东西的影响。

那时候非常难受,觉得很多不公平的事情都发生在自己身上,领导说一句话,就特别在意,很多猜疑,在那之间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沟通,就有很多猜疑,做什么事情有很顾忌得失,有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有点迷信了。

那段时间受的影响很大,觉得很想不通,也不知道要找领导沟通。

3) 收入差距:工资对比差异:工资的差距当时觉得很痛苦,痛苦到后来对自己也不怎么负责了,本来可以再去找点活干,看能不能再干得更好一点,也没去干。

当时软件也有几个人有抱怨,我们晚上就在公司打游戏,很放纵自己。

后来就想收入差距的问题,当时没有觉得工资少,就是有差距,我就算了个数,一个月就算差500块钱,一年也就差6000块,10年差6万,一个月就算差1000块钱,10年也就差10万,也不多。

如果永远保持1000块钱的差距,我也不会差到哪去,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比他好。

但如果我像现在这样也不求上进,这样下去就会越差越远。

我在国营单位也遇到过长工资的事情,长一级12块钱,半级6块钱,就为这一级半级国营单位科室里吵得一塌糊涂,比研究什么都热闹。

想想也就是这个问题,也就像这级工资没长到自己头上。

我就不去打工资单了,不去看自己工资有多少,从95年6月后我就不看工资表了,只有后来跟领导沟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从些以后我就再也不受这个问题困扰了。

工资绝对数额:前一段时间听说我们有的员工要离职,因为外面给的工资每个月多2000块钱。

一个月多2000,10年也就多20多万,10年不短,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10年,很难说会怎么样,值不值得去冒这个险。

看公司应该看有没有发展的前景,能不能发展,决定了你将来能走多远,是不是一家有希望、有理想、有事业的公司。

再问自己,追求什么?钱应该只是一部分,而且该要多少钱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在华为来看,个人感觉基本消费是没问题的,我们龙岗基地设计每个生产线上的工人都有个车位。

我们站在现在看将来,10年以后、20年以后、30年以后应该怎样,想得远一点,很多近期的东西就可以放下来。

4)工作分配:在整个系统中,工作客观存在重要性的差异。

我当时做测试板,在当时在整个交换机里来说是最不重要的板。

在93年交换机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到94、95年要求的是好坏,是质量,市场把合同拿下来了,就有了,再就是好坏的问题,能不能做好;第三个阶段是规建,产品成本高还是低,是赚钱还是赔钱。

我做的东西是第二阶段后期的东西,当时我觉得自己做的东西特别不重要,很多都是一两个人做一块板,我是一个人做好几块板,后来把交换机搞懂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做的东西那么不重要。

就觉得不平衡,别人做的东西都很重要,当时的心态就觉得工作不重要了,也有很多新的机会,B型机刚开始,有很多人调到其他地方,有很多人提升了。

当时也不服气,觉得自己不比他们差。

只有把现在的工作做好,才能有更好的机会。

5)工作上的错误:在94、95年的时候C型机鉴定,那个鉴定对公司很重要,万门机出来是品牌的提升。

鉴定开始一直都很顺利,老板就说我们这个用户板还有特殊之处,可以碰电力线,碰了之后不但不坏,还可以把它测出来,就把专家都带到实验室做实验。

我原来也做过这个实验,肯定没问题,就去给专家搭个线,测一下。

碰完以后用户板到是没坏,可以照常打电话,但是测出来数据不对,测出来最后是3个10V,就解释不通。

我记得当时老板、郑总就在那解释为什么是10V,解释不过去,专家就说算了,这个问题不大,是多余的特性,很照顾华为,就走了。

我就觉得很尴尬,他们走了之后就马上去查,结果查出来是有问题,单板跟主机软件还有后台处理协议的时候出了问题。

这个事情对我影响很大,整个C型机的鉴定都很顺利,就这一个事情就搞崩了,压力非常大。

那个时候市场也开始反映测试不准,在外线测的数据根本没用,我们那时交换机开到农话,农话里的维护人员根本不懂那些多少伏是什么意思,就希望你给出一个结果,是断线了、短路了、还是话机没挂机?开始我也不承认,特别抵制,再加上这个事情,打击太大了,前面工资收入差异、工作机会差异都我很大打击,跟这个一比什么都算不了什么。

一个东西做了两年才发现有问题,这两年我一直都认为它好好的,我多难受啊,痛苦得很。

那是在95年3月份,就跟张声茂、陈硕聊天,说待不下去了,是不是要走。

原来还以为自己做了不少东西,还做得挺不错,结果到头来待不下去了。

我后来想了很久,华为这样的环境挺难找的,自己又创不了业,就决定留下来。

留下来我就要好好干。

后来做112项目的时候,还是做测试,专业就是做测试。

任何东西在系统里都不重要的地方,只是时间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是有无最重要,第二个阶段就是好坏最重要,第三个阶段就是成本最重要,是随时间变化的。

可能你做的在一个时间是不重要的,可是它会是重要的,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作用。

今天你做的工作对系统来说可能不是重要的,但对自己而言,自己的工作永远是重要的。

自己能不能证明自己是行的,就是靠自己手头上这份工作,公司别的领域赚再多的钱,跟无线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不是公用技术部门,对个人也是这样,自己的工作是证明自己做人做事的唯一手段和途径。

这是我决定留下来后慢慢想明白的事情。

定律1、马太效应。

后来在10月份借九七工程,就是我们今天的OSS,据说有3000亿的市场,要去调研。

调研来调研去发现很多东西都不好做,计费、管理都不好借,发现有个112,是做测试的,就专门跑这块市场,跑了3个月,觉得这个项目可以搞。

当时研发绝对不支持,到最后也就五六个人做这个项目,我们进入的时候是最晚的,后来我们的份额占第一,70%的份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