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2、第二类指标
4、生态系统脆弱性 5、生态重要性
保护类指标
3、第三类指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可利用土地资源 7、可利用水资源 8、环境容量 9、自然灾害危害性 10、战略选择
辅助类指标
4、第四类指标
定性指标
• (二)单要素评价
1、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 (1)技术方法 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采用可利用土地资源丰 度指标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丰富状况: 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 (二)划分原则 • 分类的依据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集聚程度和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四类主体功能区,实现社会公 共服务均等化。
• • • • 1、优化布局结构 2、坚持集约开发 3、统筹协调开发 4、保护自然环境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一)优化开发区域
• 是指经济 比较发达、 人口比较 密集,开 发强度较 高,资源 环境问题 更加突出 的城市化 地区。
8、经济发展水平
• (1)技术方法
• 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经济发展水平 是人均GDP和GDP增长强度之积,即„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K(GDP增长强度),K的赋值则按 照不同的GDP增长率取1-1.5。河南省选取2005年 GDP、2000年GDP、人均GDP等三个评价指标: • [GDP增长率]=([GDP2005]/[ GDP2000])1/5-1 • K([GDP增长率])的赋值参照规划规程 •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K([GDP增长率])
各项指标值极值 标准化处理
各类指标项空间 评价制图
指标项归并计算 P1值 P2值 P3值 A值 功能区初步划分 方案比较 主导因素权衡
P1、P2、P3及A 值空间分布制图
功能区划分调整
各类 功能区制图
(一)指标体系确定
1、第一类指标 1、人口集聚度 2、经济发展水平 3、交通可达性 发展类指标
主 体 功 能 区 指 标 体 系
(2)评价结果

从空间上看,黄淮海平原 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平原区域人 口密度较大,地势复杂的区域 人口密度较小,郑州、焦作、 濮阳、许昌、漯河、商丘、周 口等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其它区 域。人口流动性较强的地区主 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 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 安阳、濮阳、济源等市市区, 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市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非农产业在 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导致 该区域非农从业人员所占的比 例高于其他区域。受人口密度 和人口流动性的双重影响,人 口集聚度较小的区域为南阳、 信阳、驻马店、商丘市,人口 集聚度较大的区域为郑州、焦 作、许昌、周口市。
(四)禁止开发区域
• 是指依法设 立的各级各 类自然文化 资源保护区 域以及其他 需要特殊保 护、禁止工 业化城镇化 开发的农业 地区和生态 地区。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主 体 功 能 区 划 分 技 术 路 线
单项指标项 数据的采集 各类指标项分级 及空间分布制图
各指标项数据整理计算 各指标项分级评价 聚 类 合 并 主 导 因 素 法 各指标项空间分布
• (一)指导思想 •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 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的要求,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 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2)评价结果
7、人口集聚度
• (1)技术方法 • [人口密度]=[总人口]/[土地面积] • [人口流动强度1]=[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 人口]×100% • [人口流动强度2]=[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全 部从业人员]×100% • [人口集聚度1]=[人口密度] ×d([人口流动强度 1]) • [人口集聚度2]=[人口密度] ×d([人口流动强度 2])
(二)重点开发区域
• 是指有一 定经济基 础、资源 环境承载 能力较强, 发展潜力 较大,进 一步集聚 人口和经 济条件较 好的城市 化地区。
(三)限制开发区域
• 是指关系 国家农产 品供给安 全和生态 安全,不 应该或不 适宜进行 大规模、 高强度工 业化城镇 化开发的 农业地区 和生态地 区。
4、关于“主导因素法”划分水源涵养类限制开发区 •
9、交通优势度
• (1)技术方法 • 交通优势度主要选择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 响度以及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县级 区域的交通优势度。 • [交通网络密度]=[公路通车里程]/[县域面积] • [交通干线影响度]=[对县域按复线铁路、高速公 路、主枢纽港、单线铁路、国道、一般港口、干 线机场顺序进行其影响度求和] • [区位优势度]=[距全国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
2、关于“主导因素法”初步划分重点开发区
• 河南省重点开发区划定的关键条件:
• • • • • • 在A值法划分基础上运用“主导因素划分法”进行重点开发区的 划分。重点开发区至少满足以下4个以上条件。 (1)人口密度超过700人/平方公里(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600人/ 平方公里); (2)单位面积GDP产出超过1000万元/平方公里(全省平均为680 万元/平方公里); (3)依托中心城市城镇人口100万人以上; (4)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用地)在15%以上(全省平均为 12.88%); (5)战略重点选择区:重点开发区作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区,区 域空间发展格局对于其划定意义重大。 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 区如中原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如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产 业轴、洛平漯产业轴、沿太行山前经济发展轴、宁西铁路产业轴等地 区将成为全省重点开发区的主要范围; (6)集中吸纳地级市所辖范围内产业和人口,推进辖区内工业化 和城市化。
(2)评价结果
• 在空间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集中在交通区 域好、制造业基础较好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地 区,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黄 淮海平原等传统农区。 • 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主要是河南省经济尤其是 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区 域范围内,如郑州市区、巩义市、荥阳市;人均 GDP较低的区域主要是传统平原农区,这里经济增 长较慢且人口较其它区域较多,如商水县、郸城 县。

3、关于“主导因素法”划分限制开发区(农业地区)
• • • • • 从河南省来看,满足以下两个以上基本条件, 可以划为保障食物安全为基本方向的农业类限制 开发区。 (1)基本农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超过50%以上的 地区(全省平均值为41.46%); (2)地形坡度在25°以下; (3)人均占有粮食产量800千克以上或单位面 积产量1000千克以上; (4)划定的农业限制开发区在空间上保持一 定的连续性。
• • • •
(二)未来挑战
• • • • • 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3、工业化加快推进 4、基础设施继续完善 今后十几年,是我国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 历史时期,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 要,针对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应对未来诸多 挑战,必须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二○○八年四月
•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意义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构成 •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意义 • (一)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土空间 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 1、资源环境问题凸现 2、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3、空间结构不合理 4、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
(2)评价结果
6、自然灾害危险性
• (1)技术方法 • 在全面分析影响河南省各类灾害发生频次、
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从影响区域开发 的角度出发,选取洪水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危 险性、地震灾害危险性三个指标作为河南省主体 功能区划分的自然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指标。 • [自然灾害危险性]={ 0.35*[洪水灾害危险性]+ 0.35* [地质灾害危险性] +0.30* [地震灾害危险 性] }
(三)类型区划分
• 1、关于开发评价综合指数分级及功能区类型划分
对于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9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分级 打分,1分为最低等级,5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指标项的 内在涵义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将9项指标分为三种类型: 即第一类指标P1、第二类指标P2和第三类指标P3。 利用这三类指标确定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A。 即A=kP1-P2 其中k为P3正弦变换后的值。 将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评价结果分为八级,得 出每一个评价单元适宜开发的强度。





• •
(3)评价结果
3、环境容量评价
• (1)技术方法

大气环境容量(SO2)计算 水(COD)环境容量的计算


综合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
(2)评价结果
4、生态系统脆弱性
• (1)技术方法

由于地貌类型的过渡性,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 成为河南省突出的生态问题,豫东平原大部分处于黄河故 道和黄泛区,土地沙漠化问题也较严重。土壤盐渍化在河 南有一定程度的分布,根据河南实际,选择沙漠化脆弱性、 土壤侵蚀脆弱性、土壤盐渍化脆弱性三项指标进行生态脆 弱性的评价。
[生态系统脆弱性]=MAX{[沙漠化脆弱 性],[土壤侵蚀脆弱性],[土壤盐渍 化脆弱性]}
(2)评价结果
5、生态重要性
• (1)技术方法 • [生态系统脆弱性]=MAX{[水源涵养重 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风固 沙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 [特殊生态系统重要性],[森林生态系 统重要性],[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