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二)重点开发区域
• 是指有一 定经济基 础、资源 环境承载 能力较强, 发展潜力 较大,进 一步集聚 人口和经 济条件较 好的城市 化地区。
(三)限制开发区域
• 是指关系 国家农产 品供给安 全和生态 安全,不 应该或不 适宜进行 大规模、 高强度工 业化城镇 化开发的 农业地区 和生态地 区。
Ai C1Qi C2 M i
式中: Ai-- i县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 Qi— i县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化值; Mi--i县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标准化值; C1--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权重; C2--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权重。
2、可利用水资源
• (1)规程要求的计算方法 •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 [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常住人口 • [可利用水资源潜力]=([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 [可开发
能 区 划
聚
各项指标值极值
类
标准化处理
合
并
指标项归并计算
各类指标项空间 评价制图
分
主
技
导
因
P1值 P2值 P3值 A值
P1、P2、P3及A 值空间分布制图
术 路
素
法
功能区初步划分
方案比较
线 主导因素权衡
功能区划分调整
各类 功能区制图
(一)指标体系确定
1、第一类指标
主
体 功
2、第二类指标
能
区
指
标
体
3、第三类指标
(二)未来挑战
• 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2、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 3、工业化加快推进 • 4、基础设施继续完善 • 今后十几年,是我国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
历史时期,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 要,针对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应对未来诸多 挑战,必须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用水量] + [生态用水量] • [入境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潜力]=[现状入境水资源量]* γ • 其中α∈[源数据尚未到位,只有地市级水资源资料。利 用市级水资源数据运用以下方法计算出了各县、市、区的水资源量和 用水情况 。 • 县市区水资源量: Wi=(αSi+βSi+γSi+δSi)W Wi:县区水资源量,α、β、γ、δ分别指降水量、水库、河流、坑塘和 区域面积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权重, Si是该区域面积所占该市域的比 重 • 县区农业用水量=市级农业用水总量×县市区国土面积÷市辖县市区总 面积; • 县区工业用水量=市级工业用水总量×县市区GDP÷市辖各县市区GDP 之和; • 县区生态用水量=县域农业用水量×α(全国生态用水比例占农业用水 总量的1.5%,河南生态用水占农业用水总量的1.8-3.1%,各区有较大 的差异。) • 城镇农村生活用水量=市级生活用水总量×县市区人口数量/县市区人 口数量总和; • 县市区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县域年降水量(mm)×县国土面积(万 km2)×0.0993; (0.0993为降水量河南省多年平均折合水量系数); • [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现状平均入境水 量] ×α+南水北调入境水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其中α∈[0-0.05]。 针对河南省,我们取α=0;
利用入境水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 • [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
用量] • [地表水可利用量]=[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河道生态需水
量]-[不可控制的洪水量] • [地下水可利用量]=[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
系统生态需水量]-[无法利用的地下水量] • [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
• (二)划分原则
• 分类的依据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集聚程度和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四类主体功能区,实现社会公 共服务均等化。
• 1、优化布局结构
• 2、坚持集约开发
• 3、统筹协调开发
• 4、保护自然环境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一)优化开发区域
• 是指经济 比较发达、 人口比较 密集,开 发强度较 高,资源 环境问题 更加突出 的城市化 地区。
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二○○八年四月
•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意义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构成 •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意义
• (一)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土空间 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 • 1、资源环境问题凸现 • 2、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 3、空间结构不合理 • 4、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
(3)评价结果
3、环境容量评价
• (1)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容量(SO2)计算 • 水(COD)环境容量的计算 • 综合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
(2)评价结果
4、生态系统脆弱性
• (1)技术方法
• 由于地貌类型的过渡性,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成
• (一)指导思想
•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
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的要求,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
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系
4、第四类指标
1、人口集聚度 2、经济发展水平 3、交通可达性
4、生态系统脆弱性 5、生态重要性
6、可利用土地资源 7、可利用水资源 8、环境容量 9、自然灾害危害性 10、战略选择
发展类指标 保护类指标
辅助类指标 定性指标
• (二)单要素评价
1、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 (1)技术方法 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采用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 指标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丰富状况: 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四)禁止开发区域
• 是指依法设 立的各级各 类自然文化 资源保护区 域以及其他 需要特殊保 护、禁止工 业化城镇化 开发的农业 地区和生态 地区。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单项指标项 数据的采集
主
各指标项数据整理计算
各类指标项分级 及空间分布制图
体 功
各指标项分级评价
各指标项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