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陶德臣(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教室 江苏 南京 210007)[摘要]中国茶学教育是伴随着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分为三个明显发展阶段,即清朝末年的诞生时期,民国时期的发展时期,解放以后的繁荣时期。
每个时期均有其不同的内容,同时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关键词]茶学;教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茶学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校的建立而产生的。
具体产生时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
民国时期茶学教育得到一定发展,尤其是一些大学成立了茶学系科,入学接受茶学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多。
新中国成立50余年,茶学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茶学教育的诞生19世纪末,针对中国茶业一蹶不振的客观情况,洋务派、维新派及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从振兴茶业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种种补救措施,其中就有建立学校,培养茶叶专门人才的内容。
这种呼声可视为茶学教育诞生的前奏。
1887年,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曾计划在台湾茶区建立一所近代化模范茶厂,采用机器生产。
其配套措施之一,就是计划“再立茶艺学堂一所,教授艺童,恒常习学”,并认为“此两端是亦补救之首法”[1]。
这可能是清末提出设立学校,培养茶务人才的第一人。
1891年,洋务派另一大员,湖广总督张之洞也提出要设立学校,为振兴茶业训练人才。
为此,他另设学堂,立方言学、商务学两科,招收茶商子弟聪慧学生50名,“专习各国语言文字及讲求商务”[2]。
虽然这还不是专门的茶学教育,但却是服务于茶业振兴的教育举措,可视作“大茶学教育之列”。
当然对茶学教育提出建议的还有其他人,如刑部主事萧文昭提出挽救茶业的“四招”中,第一招就是“设立茶务学堂”[3]。
1898年9月,这项提议得到光绪帝的批准,“谕于已开通商口岸及产丝茶省份,迅速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4]。
这体现了维新派“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奖励工艺创新,开矿筑路”,“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设立译书局,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和派人出国留学”等主张。
但光绪帝的朱批与维新运动一起遭到西太后的否定。
因此1904年清末新政前,张百熙、张之洞再次提出在产茶省份“设立茶务学堂”时[5],茶学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茶业设课教授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899年创办的农务学堂。
从招生告示中公布的7门课可知,茶学教育已成为主要课程之一。
这7门课为“方言、算学、电化、种植、畜牧、茶务、蚕茶”[6]。
但茶业教育真正单独开班教学,还以“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为始期,时间约为1907年,根据该所1906年发布消息,计划1907年开办。
根62据该所初设灌县,后迁成都,后改名为四川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该校至1935年停办,共毕业学生18个班,造就了一批人才。
1909年湖北省成立茶务讲习所,所址为湖北羊楼洞。
同年,四川峨嵋县也于“宣统元年(1909年)开办蚕桑茶业传习所”[7]。
除了确知清代办过上述3所茶务讲习所外,清末还在筹办更多的茶务讲习所。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二月,农工商部在上呈朝廷奏折中,请示“产茶各省设茶务讲习所”[8]等事。
宣统三年(1911年)元月十一日,两江总督张人俊呈递“设茶务讲习所”的奏折,计划得十分周密,指出“宁垣(南京)为南洋适中之地,拟设茶务讲习所,专收茶商子弟及与茶务有关系之地方学生”,所需“开办常年经费,均由皖南茶税局拨支,学生毕业以农工商部之艺师、艺士等职分别委用”[9]。
1907年在紫金山成立并于青龙山设分所的江南植茶公所,内附设茶务讲习所,招生120名[10]。
入民国后,此类茶务讲习所继续举行。
据20世纪茶学泰斗,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回忆说:“在教育方面,1915年湖南设立茶业讲习所,初在长沙,嗣移安化。
1918年安徽休宁设茶务讲习所,不三年亦即停顿。
1920年,云南设茶务讲习所;1923年,安徽六安设省立第三农业学校,内设茶科,也都受经费和政治的影响,或改组或停歇了”[11]。
关于这些茶务讲习所,在设立时间上可能有些不准确。
如关于湖南茶业讲习所,《中国茶经》称, 1916年湖南省建设厅设于长沙岳麓山,1920年迁安化,改称安化茶业讲习所,旋迁黄沙街,改称茶业学校。
并说1923年云南省设立了茶务讲习所[12]。
对此,朱自振先生认为吴觉农先生“可能在成立的时间和所名上记忆有误”。
他据民国十三年《昆明市志·茶业》所载:“前实业厅创办茶业实习所于大西门外”,并在市郊购得荒地百余亩,呈准开办模范茶园,“一以供该所学生实习之便,兼以提倡本地植茶事业”这一史料,认为云南茶业传习所设于1920年前后[13],1924年前后,该所将实习茶场从宜良迁至昆明。
除了这些茶务讲习所外,1918年安徽创办的休宁茶务讲习所和设于屯溪的安徽第一茶务讲习所,也都延续到1921—1923年才关闭[14]。
安徽第一茶务讲习所的学员由茶区择优选送,学制2年,共办2期,设有茶树栽培、制茶法、茶业经营等专业课,培养了胡浩川、方翰周、傅镇宏等著名茶学专家。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各省农商部门从茶叶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也举办过多种形式的茶叶训练班、讲习所,以培养、训练人才。
主要有:193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在安徽祁门开设训练班,招收初中学生,用以指导茶农合作事业。
翌年上海商检局产地检验处举办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学生进行培训。
1938年民国政府实行茶叶统制统购,贸易委员会富华公司在香港和上海招收20余人,经数月培训后派往内地工作。
1940年公司改组后,亦招考高级及中级茶训班1次,共20余人,派往各厂实地工作。
此外,其他各省如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的茶管处、改良场、茶厂也都招收过类似的训练班,其中尤以安徽、浙江为突出。
1937—1941年浙江省三界茶叶改良场在嵊县三界举办茶叶技术训练班3期,学制2年。
1938—1941年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在祁门茶叶改良场举办2年茶叶高级技术人员训练班,学制1年;1939—1942年又在屯溪茶叶改良场举办了1期茶叶初级技术人员训练班,学制3年;1938浙江绍兴平水、章家岭等地办有茶业讲习会, 1939年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部主办驻茶厂管理员训练班。
这些训练班开设了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树病虫害、茶业经济等课程,并设有试验茶场和实验茶厂,培养了一批急需的茶叶人才。
学员毕业后大都从事茶63叶生产、教育和科研工作,而且反映良好,“当时颇能在行政及技术方面多有贡献”[15]。
二、茶学教育的发展清末至抗日战争初期,茶学教育层次低、规模小,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教育方式以茶务讲习所、训练班为主。
自抗战中期起,这种局面有了很大改观,茶学教育开始向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相对而言),课程日趋合理,教育方式以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主转化。
这是茶学教育发展的显著变化。
关于此,吴觉农先生有过总结说:抗战初期“国内农业及各种职业教育,倡导已逾数十年,但过去若干茶叶讲习所之类已是时办时停,而茶业高等技术人才则迄未训练。
故自办理统销政策之始,即有才难之叹”。
这种情况至1940年已有较大改变,“茶业人才的质量较战前实已增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了大批茶叶人才,中等茶叶学校和高等学校茶叶系科已正式建立。
抗战前中国已有茶叶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是农校和茶校茶学专业的开设。
如1935年福建创办福安茶业学校。
抗战后茶叶中等教育得到发展,除原有的福安茶业学校、湖南修业职业学校(后迁安化)继续存在外,崇安也成立了一所茶业学校。
1940年方翰周创办了婺源茶业职业学校(1947年迁修水,改名修水茶业学校),1940—1944年安徽省立徽州农业职业学校也增设茶叶科,学制3年,共办了2届。
此时期,主要产茶省份的农业学校都设有茶叶科,培养中等茶叶技术人员。
茶叶中等教育的发展顺应了茶学人才发展的新要求,这要比讲习所、训练班培训茶叶人才的方式规范,效果也好些。
茶学教育发展的突出表现为茶学高等教育的建立。
虽然1931年广东中山大学农学院创设茶蔗部,开设茶作课,并开辟茶园,建立茶叶初制厂,培养高级茶叶人才,开创了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之先河,但直至1940年“比较有规模的训练高级技术人才的应当首推复旦大学茶业系科的建立,以及在东南的苏皖技艺专科学校茶业科的成立”[16]。
此外, 1940年秋英士大学特产专修科附设茶业专修班。
1940年前后,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都在农学院开设过特作或茶作的课程[17]。
设于崇安的苏皖技艺专科学校,设茶科,有学生20余名。
后因经费关系,招收的茶科学生移并福建省农学院继续学习。
而1940年开设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组,是中国解放前最有影响,也是唯一一所本专科兼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茶叶高等教育机构。
1940年春,复旦大学内迁重庆,校方与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中茶公司商定,共同在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
由中茶公司提供2/3经费,校方筹1/3经费,毕业生尽先由中茶公司选用。
由于当时教育当局认为茶叶仅为一种作物,范围过窄,不能设系,故改茶叶系为茶叶组。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茶叶概论、经济学、作物通论、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植物生理学、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化学、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茶厂实习等。
此外,4年制的茶叶组加强基础理论课程,2年制茶叶专修科精简了部分基础课或学时[18]。
由此可见,所开设课程相当全面、系统和丰富,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茶叶组创办时招收西南及东南地区学生本专科近30人,“考生成绩俱极优异”,1942年毕业了20多名专科生,均由中茶公司任用[19]。
茶叶组1946年迁回上海前已停止招生,专修科招生从未间断,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安徽大学农学院,(现为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复旦大学茶叶组代表了旧中国茶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为中国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大多数成为现代中国茶叶战线上的骨干,有的至今还活跃在茶叶生产科研、教育的第一线,为新中国茶业的64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茶学教育的繁荣建国以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茶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学教育体系。
目前中国的茶学教育网络体系主要由高等教育、中等学校及各类培训班组成。
茶学高等教育是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2年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整到安徽大学农学院。
1954年2月安徽农学院单独建院,7月迁至合肥, 1956年茶叶专修科改为4年制的茶业系。
1950年秋武汉大学农学院筹建茶叶专修科, 1952年调整进入华中农学院,后将茶叶专修科撤销,1954年该科并入浙江农学院,1956年改为4年制本科。
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1952年并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1983年与新成立的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合并为食品系,学制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