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
③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知识导图】
教育奠基
1949~ 1966
1966~ 1976 1977~至今
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教育动乱
教育事业受到破坏
教育复兴
教育重新获得生机
谈谈你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含义: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 识含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 资源,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 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哪一方面的实力 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劳动力 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 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 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完成
C
现代——新中国的教育(第28课)
考试大纲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 教育事业 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的发展
新中国的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
扫盲教育:
①建国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党和政府重视扫盲工作 82年写入宪法
① 1986年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义务教育法》
解析:洋务派虽仍为地主阶级,但由于受西学的影响, 其思想已发生重大变化。它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其统治,其所办新式学堂已不纯为培养封建官吏, 而是培养懂西方的专门人才,以满足洋务企业需要。 答案:A
• 2、新式学堂与旧式学校教育相比,其主要 “新”在 A.允许教会办学 B.普遍聘任外国教习 C.改变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 D.废止科举考试
2、发展: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明确提出废除 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效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 张学习包括西文、西艺、西政在内的所谓新学。
主要内容: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1).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2).湖南时务学堂
B
二、近代中国的教育: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
• 1、起步:洋务运动中的教育变革:
• • • • 主要内容: (1)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等) (2)派遣留学生 A、培养了一批科技、管理、海军、外交等方 面的人才。 • B、在中国历史上打破了只重四书五经的传统 教育模式,开创了以学堂传播近代科学技术 的先河。 • C、在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和 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D
• 6.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 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 教育立法 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 育体系 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③④⑤ B.②③ C.②③⑤ D.①④
分析:本题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⑤,但由于本题题干限 制为教育蓬勃发展的主要表现,而邓小平提出教育的 “三个面向”是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不能理解为教育 蓬勃发展的表现。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 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 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 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 B
• 4.我国制定的“211工程”计划,着手发展的是 A.职业教育 B.基础教育 • C.义务教育 D高等教育 • 5. 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 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 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 有 •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历史性作用 • C.统筹性作用 D.阶段性作用 解析:优先发展体现了先导性,而教育要满足现 代化建设的需要,则体现了全局性。A
答案:B
(1)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 7.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三级教育全面发展。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 (3)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措施:重视基础教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 1949年 2001年 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教 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 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34万所
5219所 205所
2400万
127万 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万
49.1万所
1911所
1.25亿
1175.1万
10.1万所 9115.3万
• (1)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 哪些教育现象? • (2)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 哪些措施来加快发展?
• 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 成熟,提高了官员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保障了中国腾飞繁荣,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但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僵化,控 制了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与人才的发展
• 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 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 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 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 变化是 ( ) •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3)、“百日维新”中: A、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B、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3、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4、民国: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推 动平民教育的思潮
学练结合
• 1、(2000年全国高考题)与科举制下的官学 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在于 A.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B.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 C.不由清政府派官员管理 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
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
• ◆古代中国教育——儒家思想的发展及科 举制度的发展 • ◆近代中国教育——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于 发展 • ◆现代新中国的教育(第28课)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孔子首创私 学,实行“有教无类”,总结出因材施教等的教育原则) • 汉代起:儒家思想成正统,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 从此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 隋唐起: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影响深远 • 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度产生 • 唐朝:科举制度完备 • 元朝:曾长期取消科举。 • 明朝时期: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 经中命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考试内容,科举考八股 文,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义务教育:② 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成为的重要环节
建国后—文革前 (1)建国初,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 (3)1961年,全面调整后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文革期间 2、高等教育的发展: “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后: (1)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 (2)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为科技和教育提供了动力和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和教育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相互依赖,互为基础
1.(广东文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 布于 (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 B 2.(2007广东单科,1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