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规划界定 (2)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2)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4)第五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6)第六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规划 (7)第七章市域资源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 (9)第八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3)第九章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15)第十章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16)第十一章住房建设规划 (17)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8)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20)第十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21)第十五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2)第十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23)第十七章景观风貌规划 (25)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25)第十九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25)第二十章市政工程规划 (26)第二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28)第二十二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30)第二十三章空间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 (32)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35)第二十五章附则 (36)附录1 中心城区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6)附录2 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37)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文本第一章规划界定第1条编制背景随着武汉城市圈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麻城市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要求,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城市绿化条例》1992.8《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麻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麻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第3条规划原则①区域协调发展原则②城乡统筹发展原则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④节约及集约用地原则⑤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1) 市域范围: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开发区,以及城区以外的16个乡镇,国土面积3747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中心城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阎家河镇以及中馆驿镇的镇域范围,共计17个社区居委会、117个行政村,总面积约为507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南湖街道办、鼓楼街道办、龙池街道办、黄金桥开发区全部,中馆驿镇浮桥河以东的区域,以及阎家河镇的石桥垸、大周垸、坡上垸三个村。
总面积为251.27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6条城市发展战略背景(1) 城市发展的新环境①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资本流动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②低碳经济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国民经济进入非粗放型增长时期。
③区域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地域极核效应日益明显。
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湖北省重大战略,麻城被赋予新的角色和地位。
(2) 城市发展的新起点①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设,全市整体实力已大幅提升。
②旅游及现代物流“双引擎”驱动,现代服务业中心作用逐步增强。
③区域重大设施建设,构筑了城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系统。
④工贸带动型城镇化特色明显,城乡建设步入新时期。
⑤中心城区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质逐步提升。
⑥正处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发展时期。
(3) 城市发展的新任务①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②把城镇大建设作为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载体。
③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保证。
④把环境友好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
⑤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7条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麻城的区位、交通、文化、生态优势,着力将其打造成为高效生态经济之城、宜居宜业人居之地、三色文化体验之都、山地生态魅力之乡。
(1) 积极升级传统加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协调产业结构,集聚生态产业群体,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将麻城建设成为高效生态经济之城。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生活质量,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文明的商业氛围,将麻城营造成为宜居宜业人居之地。
(3) 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红色文化寻根溯源;杜鹃花城、山地生态绿色文化体验休闲;千年古城、移民寻祖认宗,紫色文化发扬彰显;将麻城打造成为三色文化体验之都。
(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园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三网”绿化工程,构建绿色乡村;保护生态水系;整治麻城大地,共建生态家园,将麻城塑造成为山地生态魅力之乡。
第8条城市总体规划指标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一览表第9条城市发展战略措施麻城市城市发展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二产提升、三产突破、文化助推、生态保障、人口集聚、城乡统筹”六大战略。
(1) “双轮驱动、极核增长”的二产提升战略①近期五大产业集群:汽配、冶金机械、花岗石林、电力能源、农产品加工。
②远期寻求新的突破: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初级加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升级。
③目前工业优势在加工制造业,目标是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加工制造业中心。
④“双轮驱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先进制造业同步发展的二产发展战略。
⑤“极核增长”: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中心城区集聚。
(2) “三足鼎立、联动发展”的三产突破战略①突破”:原有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功能完善的突破之举。
②“三足鼎立”: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特色旅游、现代物流。
③建设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商业商务中心是其重要职能。
④特色旅游:生态、红色、人文;三山、三湖、一线是主体。
⑤现代物流:资源贸易、工业品集散,大别山试验区物流中心。
⑥“联动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3) “特色彰显、文化凝聚”的文化促进战略①文化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文化助推。
②传承红色文化,彰显主体特色。
③拓展绿色文化,彰显生态文明。
④挖掘紫色文化,彰显千年古城。
⑤拓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休闲功能。
(4) “低碳引导、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①现状生态基础良好。
②“低碳引导”:产业发展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
③“环境制胜”: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
(5) “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①变异地城镇化为本土城镇化。
②吸引创业投资,创造就业促人口增长。
③以环境宜居吸引城镇化人口聚集。
(6) “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①以工补农,以城促乡。
②由乡向城、统筹流动。
③扶持乡村经济特色化发展、人口适度归并。
④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城乡均等是城乡统筹要旨。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10条城市性质大别山地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11条城市职能①综合交通职能②商贸物流职能③加工制造职能④旅游服务职能⑤生活居住职能第12条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8万;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5万;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
第13条城市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36km2;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42km2;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54km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第14条市域经济区划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构筑两个经济区:麻城掌心极化经济区和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
(1) 麻城掌心极化经济区包括麻城市中心城区、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宋埠镇、白果镇。
以以商贸商业综合服务、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汽车配件及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建材、旅游业及低碳科技产业为主。
以麻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中馆驿和阎家河两翼综合发展组团,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宋埠镇和白果镇的对中心城区转移产业的对接和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高效集约化布局,依托主城区的五脑山森林公园、白果镇的明山水库(龙湖) 和阎家河的九龙山风景区,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
(2) 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包括麻城掌心极化区域之外的五条沟域经济区(11个乡镇)。
以特色农业种植、生态农业观光、食品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和旅游业为主。
外围指状沟域经济区应以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链式化为先导,以特色旅游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沟域重点镇。
开发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资源高效适用和循环利用。
其它农业型城镇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以农业资源加工为主的生态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第15条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麻城市域统计口径人口115.82万人,随着麻城市产业拓展,将带来较大的机械人口增长。
规划预测: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达119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2%,城镇总人口约为62万人;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22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7%,城镇总人口约为70万人。
远景(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2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总人口约为89万人。
第16条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两轴、手掌状结构”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1) 一心两轴①“一心”指麻城市中心城镇组团,包括中心城区和东西两翼:阎家河组团与中馆驿组团,是麻城市域内综合服务中心。
②“两轴”即106国道、沪合武高速城镇综合发展轴和省道麻新线与麻胜线在麻城市区中心相交,构成东西向和南北向十字型城镇复合发展轴。
(2) 手掌状结构①“掌心集聚”麻城市域内中部和西南地势平坦,是麻城市重点镇培优基地和全市工业集中发展片区,此为麻城市的掌心发展区域。
②“指状放射”麻城规划的五条指状沟域将主要集聚麻城“掌心区域”周边的山区大部分乡镇的主要生活空间,是乡镇生产功能的核心载体。
③“生态基底”生态基底即为大别山区向麻城延伸的五大“指缝山系”。
第17条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麻城市域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一般乡镇。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规划一览表(2030年)第18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工贸综合驱动型的乡镇、物流市场带动型为主的乡镇、旅游开发促动型的乡镇、及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为支撑的城市职能结构。
麻城市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第五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19条综合交通发展目标①规划市域道路网在现状“三纵三横”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通过增加通道数来构建市域内外环线,加强市域范围内各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放射环网型道路形式,使市域内各乡镇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