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1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2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乙炔)TNT:酒精、乙醇:C2H5OH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C3H8O3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硬脂酸:C17H35COOH油酸:C17H33COOH软脂酸:C15H31COOH草酸:乙二酸HOOC—COOH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3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4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型的盐溶液。

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6)加热Mg(HCO3)2、MgCO3溶液最后得到Mg(OH)2固体。

(7)净水剂的选择:如Al3+,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8)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

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9)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10)液可洗涤油污。

(11)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5一、物质的量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n=N/NAn=m/M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6质量守恒: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化合价守恒: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电子守恒: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电荷守恒:①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②任何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正负电荷数值相等,符号相同。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7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篇8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1)形状: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H2O:104.5°。

BF3、C2H4、C6H6、石墨:120°。

白磷:60°。

NH3:107°18′。

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2、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阳离子:Na+、Mg2+、Al3+、NH4+、H3O+;阴离子:N3-、O2-、F-、OH-、NH2-;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阳离子:K+、Ca2+;阴离子:P3-、S2-、HS-、Cl-;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3、常见物质的构型: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4、常见分子的极性: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3、CH4、CCl4、、SF6、C2H4、C2H2、C6H6等。

常见的极性分子:双原子化合物分子、H2O、H2S、NH3、H2O2、CH3Cl、CH2Cl2、CHCl3等。

5、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①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难溶,其他均可溶;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