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借鉴某著名管理咨询公司二零零三年十月目录目录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报告 (1)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1)(一)苏南模式 (1)(二)温州模式 (1)(三)珠江模式 (2)(四)济源模式 (2)(五)晋城模式 (3)(六)义乌模式 (3)(七)农安模式 (3)(八)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 (4)二、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5)(一)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5)江苏省射阳县农业产业化介绍 (6)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6)(二)县域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模式分析 (7)县域工业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7)县域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模式探讨 (7)(三)专业市场建设模式分析 (8)产地型专业市场 (8)销地型专业市场 (8)集散型专业市场 (9)专业市场建设模式总结 (9)三、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11)(一)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主思路 (11)(二)建设专业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撑和辅助 (11)(三)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拉动农业产业化 (1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报告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全国2000多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千差万别,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各不相同。

在此,我们分析归纳出以下七种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企业而使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政治背景:“苏南模式”形成初期,国内还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由政府出面办企业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经济背景:“苏南模式”发展初期,民间基本上无资本积累,以乡、村两级农业上的积累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起步资本顺理成章;文化传统:苏南农村经济历来比较发达,家庭手工业和传统小工业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地理位置:苏南地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区,靠近上海等大中城市,易于接受其经济、技术、文化的辐射。

“苏南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二)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的经济逐步壮大的发展轨迹。

“温州模式”形成原因分析:经济因素:“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促使剩余劳动力必须要寻找出路;政治因素:历史原因造成的温州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无政府状态,政府干预少;文化原因:温州人传统就有冒险意识和经商理念;地域历史原因造成温州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能寄望于外界的帮助。

“温州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三)珠江模式“珠江模式”是指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而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县域发展模式。

形成条件分析:毗邻港澳台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大量侨胞,特殊“人缘”关系密切;享受国家特殊的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面临问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

(四)济源模式“济源模式”指指通过抓好县属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以河南省的济源市、吉林洮南、山东高唐为代表。

该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县属工业有较好的基础;二是抓县属工业发展的思路正确;三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县级领导班子。

该模式不足在于:一是由于县级或企业主要领导的更换可能造成企业的不景气从而影响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企业产权不清晰,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五)晋城模式“晋城模式”是指通过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而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以山西晋城为代表。

这种模式的形成条件在于:第一,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该矿产资源销路良好;二是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要求不高,个体、乡镇企业都能进入;三是国家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开发矿产资源。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太大;二是相当一部分矿产资源市场已经饱和,且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三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很多矿产已不能再由地方分散开采。

四是该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性很低。

(六)义乌模式“义乌模式”是指通过兴办专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如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山东寿光均属于此种类型。

该模式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一是当地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传统;二是兴办市场过程中突出了自身的特色;三是兴办市场比较早,抓住了先发机会。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随着专业市场的增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二是现代商品交易的形式和内容由于信息化的影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的专业市场提出了挑战。

(七)农安模式“农安模式”是指通过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如吉林农安、江西遂川、江苏射阳等县均属于此种类型。

这种模式的形成条件:一是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二是除了农业资源外几乎没有别的资源;三是一般远离大中城市,接受城市辐射较难;四是县级主要领导没有受到“无工不富”的思想约束。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资金积累慢;二是农业科技开发投入偏少,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过慢。

(八)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发展县域经济,就要优化县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经济增长,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以上介绍的七种典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经济背景中,结合当地的地理区域和比较优势而形成的。

深入了解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和优劣势,对于我们下一步根据中国目前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结合县实际情况,确定县自身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县富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农业资源同外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创造了条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考虑到县域范围内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经济要素与大中型城市的巨大差距,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大中城市主导产业相联结,形成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

二、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一)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模式分类。

我们在这里将作如下两种划分方式:划分方式一:依据农民与其产前、产后企业或组织的紧密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可划分为“外部联合型”模式与“内部生成型”模式。

1)“外部联合型”: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

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稳定了供销渠道,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2)“内部生成型”:内部生成型模式是指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把农户组织或联合起来,共同协调原料供应及产品加工销售、提供技术或信息服务等。

其具体形式主要有“各种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

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减少了农民单个寻找交易机会和谈判的成本,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

其中合作社比专业协会更进了一步,由于入社的利益纽带关系,农民之间的利益更为紧密,更有利于实现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和规模效益。

划分方式二:根据与农民发生联系的机构的特性,可将农业产业化模式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加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

1)“龙头企业带动型”中,“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和农户之间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我国几家著名的牛奶公司和肉联企业与农户间的关系几乎都是这一模式。

2)“市场带动型”是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约交易成本。

著名的蔬菜产地山东寿光市在发展这一模式方面具有代表性。

3)“中介组织带动型”是以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技术协会、销售协会在内的各类中介组织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形成产业化格局。

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不仅为农民的产、供、销提供服务,而且也为加工、销售企业提供服务。

这种模式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养殖业。

尤其在推广新产品、新品种、新方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投资低、收益高、农户得到实惠多的好办法。

江苏省射阳县农业产业化介绍射阳县地处苏北沿海中部,属盐城市管辖,土地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约105万,是个典型的农业大。

几年来该县通过狠抓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带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走出了一条通过农业产业化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路子,其主要做法有:一是狠抓了农产品流通。

射阳县先后在县内建设了一批专业市场,同时到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还在海外设立了20多个直销窗口,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鼓励农民从事运销业,全县已成立31个经纪人公司,办理经纪人资格证书的就有1000多人。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农业大县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无法获得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利润。

射阳县紧紧抓住农副产品深加工这个关键,积极引导各类企业进入贸工农一体化领域担当龙头,大力组织和引导集体和农民参与进去,兴办各种利益紧密型一体化组织,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目前全县已建成上接国际国内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0多个(2000年资料),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三是发展外向型的农业产业化。

全县已建成出口蔬菜、啤酒大麦、水产品等16万亩创汇农业基地,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已达60多家。

四是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射阳县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如全县蔬菜基地已发展到45万亩,螃蟹养殖面积达10万亩。

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启示启示一:从第一部分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一个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的过程,对于县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和未来将要重点引进发展的新产品、新品种,实现每种农产品产业化的模式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要注意对不同农产品的产品特点、生产过程等特性详细分析,区别实现产业化。

启示二:由于农业是基础产业,与工业及其他产业相比,其利润率是偏低的,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在区域经济中,农业大省就是财政小省和经济穷省,农业大县就是经济穷县。

正因为如此,许多农业县往往抛开农业优势去盲目的发展工业,其中也有成功的,但大多数并不成功,且大伤元气。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县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即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的原理。

在射阳县农业产业化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具有农业优势的地区,发展工业应该以农业为基础,围绕农业去办工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样完全是可以由农业大县变为财政大县和经济强县的。

(二)县域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模式分析县域工业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我国县域工业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比较类似,从外部宏观背景来看主要反映在:一是国内市场已经处于“买方市场”,国内经济已经进入产品相对过剩时代;二是在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规模要求逐渐提高,而大部分县域内的工业企业是达不到最低规模经济要求的;三是县域工业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日益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