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模板一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本节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②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③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④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2.能力目标:①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②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③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初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2.教学难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及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的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1、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观看视频,思考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讨论: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结课?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设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多媒体投影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3、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强调优势取代)设疑:演替只发生在光裸的岩石上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演替?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模板二一、本节的地位:在学习完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知识后,接着学习群落的演替的知识,是以发展观点从时间角度认识群落的变化过程。
本节也为下一章生态系统的讲授打下基础。
二、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本节的知识体系:本节先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接着对群落演替进行分类,然后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最后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以上各项的中心都是群落演替。
四、教学方法:一是用发展观点讲授群落的演替。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的结构会受到干扰和破坏,一些种群的消失,就会有其他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群落演替的本质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在讲授群落演替过程中,始终利用已有知识如种间的竞争、捕食进行分析归纳。
二是比较的方法:在讲授两种演替类型时,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关键是起点不同,原生演替是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次生演替是次生裸地开始的。
这里的难点是区分两种裸地,要指出原生裸地的含义是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如根、茎、种子等存在的裸露地;而次生裸地是指不存在植物,但在土壤中存在植物的繁殖体的裸地。
三是注重把观察能力引导到培养分析能力上。
群落的演替的事例较常见,但常见的未必是知道的,所以要把演替的事例与演替的概念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是把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联系起来。
群落演替可以自然发生,但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界的其他生态因子。
在讲述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角度要全面,既要讲到破坏性的,又要讲到建设性的,最后要总结为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然后再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的科学道理。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模板三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
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4.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7.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8.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课件展示: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
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
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生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生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生也应该是的。
师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生不是了。
因为他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了,而且,种间关系、空间结构都不相同了。
师是的,但是这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也可以说,前面的群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而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了小树林。
这样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推进新课课件展示: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师那么,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哪些阶段呢?一开始,光裸的岩石上任何生物都没有,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裸岩阶段。
那么最早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哪一种生物呢?生我觉得应该是植物。
师但是,我们也知道植物一般都是扎根在泥土当中的,你见过长在光溜溜的岩石上的植物吗?生没有。
师实际上,先来作贡献的是地衣。
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它能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并且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这一阶段,主要是地衣,那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什么呢?生地衣阶段。
师很好。
那么,这样的地衣阶段会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呢?生不会。
因为经过了地衣的作用,岩石已经慢慢变成土壤了。
师是的。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慢慢长了起来。
那么,有了两类生物,它们之间肯定会出现种间关系。
可能是怎样的种间关系呢?生竞争。
师为了什么而竞争呢?生1 会为了生活的空间而竞争。
生2 它们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要为了阳光而竞争。
师那么在这竞争过程中,谁会处于优势呢?要注意苔藓比地衣长得高。
生那肯定是长得高的苔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
师所以,苔藓就能逐渐扩展。
而且,苔藓的生长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又能使哪一类生物增多呢?生微生物。
因为微生物是分解有机物的。
师这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是苔藓,所以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苔藓阶段。
要注意苔藓阶段还有没有地衣生长呢?生有的,只是没有苔藓多。
师由于前面两类生物的作用,土壤有机物越来越多,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水分,这时,各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萌发生长了。
这时竞争阳光的话,又是谁能处于优势了?生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长得比它们更高。
师有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各种昆虫。
由于草本植物能够为它们提供食物以及栖息繁殖的场所,所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
这时,这个小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生物越来越多对外界的无机环境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这一阶段称为草本植物阶段。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在这个慢慢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生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越来越好,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一种类后出现的植物都比前面长得高大,竞争能力更强。
师所以,大家分析一下这往下发展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会有灌木生长。
师是的,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
而且,灌木起到了一定的避风挡雨的作用,同时还能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