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土资源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安徽省江淮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对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了农业水土资源保持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农业水土资源;治理
1概述
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广泛,是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
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不仅对流失流域局部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影响严重,而且对流域范围外的整个水土资源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甚至破坏的重要因素[1]。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该区域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降水过程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上人为因素,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极大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对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进行研究,对修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的农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区域内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分析
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总面积约3.2万km2,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比例37%。
根据2000年安徽省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资源流失面积累积约为 3 610km2,超过全省水土资源流失总面积比例的21%。
其中,轻度流失水土面积约2 891km2,占全省轻度流失面积的23%;中度流失水土面积约678km2,占全省比例约18%;强度流失水土面积约36km2,占全省比例约6%;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0.65km2,占全省比例约14%[2]。
可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但强度和极强度的水土流失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
3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分析
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是导致生态失衡的首要因素,是导致土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重要原因;若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理与保持措施,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还将会加速发展,尤其是丘陵地区的坡面土壤,对各类侵蚀作用具有相对更强的反应,在水、气、生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是最容易变化甚至破坏的敏感地区。
1)土壤肥力下降。
从土地资源的利用角度来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坡形耕地。
水土资源的流失,对农业生产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表现为大量肥沃的表土被冲蚀后,土壤中的大量养分也随之流失,如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大量流失,都将使土地肥力日益下降,引起农业生产力的显著下降;2)农业水利设施的破坏。
整个水土
流失的过程,其主要动力来自于水流的带动。
水流将土体泥沙挟带下流,容易引起河道淤塞,水库填淤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引起沟岸崩塌,使区域流域内大量水库的调蓄、泄洪、灌溉等水利功能大幅降低,使得水利项目设施的效益显著降低,试验寿命明显缩短;3)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频繁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甚至局部区域内的生态失调现象。
如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其主要以丘陵岗地为主,丘陵地区面积占该地区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近年来,随着区域范围内水土资源流失的逐渐恶化,该地区的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多年平均降水均在900mm~1000mm,加上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使得在雨季期间流域范围内的河流水量猛增,易形成洪灾;干旱季节大部分河道的径流骤减,枯水期甚至出现水源枯竭的现象,旱灾频繁发生。
4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
当短时间内降雨集中且强度很大,易使水土大量流失;当区域范围内地形起伏,使水流容易迅速汇集集中,强化了水土剥蚀、冲刷和重力侵蚀等发生的条件,易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另外,部分地区土壤抗蚀能力差,表层土壤薄,也是水土易于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为因素。
在很多山坡丘陵地区种植的人工林地中,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为中、幼林结构组成,由于林草绿化植被的有效覆盖率相对过低,使得地表土壤缺乏必要的保护,加剧了表层土壤的侵蚀和流失;另一方面,修建工程后未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修路、建厂、挖煤、采矿等工程开发过程未实施合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另外,部分农民朋友无节制的开垦坡地,顺坡种植,也较大程度地加剧了水土资源的流失。
5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治理
在局部区域范围内,应根据区域范围内水土资源流失的具体现状,以迅速恢复植被覆盖为中心,采取综合治理模式,结合工程防护措施,尽快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1)提高对农业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甚至破坏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水土资源保持在防治洪涝灾害和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可有效加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区域范围内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持,就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切实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业水土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尤其是丘陵山地等)的农业生产力,充分发挥农业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加强完善区域农、林业发展规划。
合理安排各种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的区域布局,实行多种树种综合造林,在有限面积的土地上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对现有森林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和补植计划;对新造幼林加强管理,确保栽种的成活率;宜林荒山地等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封、管、抚、造等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坡度相对较大的现有山坡耕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退耕还林、还牧措施,不断扩大山区丘陵地带的有效植被覆盖率;3)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在山区丘陵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应以林为主,做到合理利用土地,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复合式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在水库、河流等水源
地的上游,应尽量培育水源涵养型树林;在可能发生陷穴、滑坡等灾害的山坡或山地应尽量培育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树种;在地质不稳定的沟壑坡地应根据侵蚀沟基础稳定情况,修建相应的土桩、柳桩或竹笼等防护结构,防止水土不断流失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在靠近沟壑边缘部位应尽量种植乔、灌木树种,以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阻止水沟扩张;4)综合治理。
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护,需要农业、林业、水利等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持的长期规划,确定治理重点,明确局部区域范围内的治理目标,在解决好地区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山、水、田、林、土的综合治理,有效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持效率。
6 结论
水土资源的保持,是农业水土资源发挥优势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地区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水土资源的保持程度,也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水资源的利用,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建春.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重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3.
[2]苏志珠,朱东红,马义娟.晋西沿黄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