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衡中金榜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 衡中作业2

衡中金榜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通用版 衡中作业2

衡中作业(二)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

”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

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
2.依据下列资料可判定出中国历史上“县”最早出现于何时()
资料一:《汉书·地理志》:(秦)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资料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师破白狄,胥臣有功,襄公命(令)先茅之县赏胥臣。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之时
C.秦灭六国之后D.汉帝国建立时
解析:资料一的意思是秦统一以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

资料二中“晋师破白狄,胥臣有功,襄公命(令)先茅之县赏胥臣”,材料中提到晋襄公以县赏给功臣。

《左传》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所以可以判定中国历史上县最早出现于春秋,故B正确。

答案:B
3.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

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于齐,
则通淄、济之间。

……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这些运河的修建()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凿运河,且运河分布遍及南北,既有在中原地区的鸿沟贯通各国及河流,又有吴楚、齐地的运河连接各地。

可见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于各国军需物资的运输,适应了当时的争霸战争的需要,故选C。

材料“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反映了运河的修建不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故A错误;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运河的开凿已超出了中原的范围,故D错误。

答案:C
4.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

”到了秦朝,“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据此分析,秦朝在政治上的明显变化是()
A.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B.世卿世禄确保权力世袭
C.由官僚政治转向贵族政治
D.郡县官吏均由中央任免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秦始皇终止了等级世袭,建立官僚政治,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吏均由中央任免,C错误,D正确;A、B不符合“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答案:D
5.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而在秦代时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秦代已出现了官僚体系,但不完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僚政治在本质上仍然是贵族政治,平民政治并未取代贵族政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官的地位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6.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王曰:‘可’。

”这与《史记》中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明显不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记载矛盾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被探知,应兼存异说
B.《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
C.《赵正书》的记载与史实不符,表明其史料价值不大
D.《赵正书》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
解析:A项中“历史真相无法被探知”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判断《赵正书》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故不能判定《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说法不能成立,排除BC;《赵正书》的记载提供了与《史记》中关于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不同说法,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记载存有多种可能的认知,故D 正确。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
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的意义。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2)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或局部引用原文)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