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汇总

20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汇总

2014年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汇总1 必须重视水污染治理一方晴天,一潭碧水,这是宜居生态的底线。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引用数据称,“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

”3月14日,环保部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水污染已成为生命健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3年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这是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长期研究的成果,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

这是越来越清晰的共识:如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地下水及地表水安全则是社会的生命。

眼下而言,是到了珍视水质安全的时候了。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是水污染危机的高发期,也是修复水生态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将会付出极为高昂的治理代价。

”好在201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着重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进行部署。

这意味着中国将“水陆空”三位一体开展污染防治。

“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00多亿元”、“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既要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问题,同时又要保护好未受污染的饮用水源——这是扎实的承诺,更是民生之举。

2 别让新型城镇化染上城市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6日正式公布。

《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如今,规划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有章可循,蹄疾步稳。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据统计,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

愈是如此,我们愈应该谨慎从事,早作运筹,比如避免城市病。

去年3月,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提出,“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

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

如此种种,足以说明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答案包括万象,重要的一点应该是避免城市病。

如果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这样的城镇化令人望而却步,原因很简单,居民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如果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这样的城镇化就本末倒置,失去了个性,毁灭了记忆,我们怎能找到回家的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二字,直抵人心。

蕴藉深意,不难理解。

如果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不真正改革,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

这样的城镇化就是“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

诚如有学者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曾经,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有识之士提出应该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陈弊。

教训深刻,如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站得高、望得远,先预防后治理,比如杜绝城市病。

一旦染上城市病,再想起来治理可就晚了。

就像雾霾天,现在政府投入的资金以万亿计,代价极高,如果相关企业和部门早就意识到并做到“先污染后治理”的危害,何至于此?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更是意识到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的危害,意识到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弊端,意识到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问题的后果,也意识到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的隐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慎重,更注意趋利避害,更坚定决心打造新型的城镇化。

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未来一定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它是一个“冻得很硬的冰激凌”,要一点点化解,因为这需要非常复杂的政府规划和市场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做得不好会留下很多隐患。

比喻未必精当,但这种提醒值得警惕。

通过规划,稳扎稳打,避免染上各类疾病,使城镇化既能成为发展引擎,更能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尊严,新型城镇化才名副其实。

3 遏制教育腐败【背景链接】继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落马后,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也被批捕。

尽管之前也有不少学校因腐败问题,一些负责人相继落马,但是比起这次密度如此大,“出事”的学校如此有名,还是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标准表述】[原因分析]当前,导致学校这一方净土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原因。

具体而言,制度层面的第一个诱因,一是高校管理制度滞后于高校扩张制度。

相对于一些学校快速的扩招和扩建,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与其相匹配的周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有的学校连续多年“大跃进式”的扩招,以及竞相跑马圈地的扩建,使得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校概念,而是一个动辄师生上万、建设及采购项目众多、资金流物流频繁的巨大经济体,说白了就是个小社会。

面对这个小社会,管理制度显然没跟上快速扩张的步伐。

教育版权二是高校“自主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让“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

一方面,那些负责基建和采购的校领导、处长们,作为某个项目的“一把手”,拥有计划审批权、合同签订权、付款批准权、项目分包审批权等,权力过大,就容易搞“一言堂”,就容易滋生腐败;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让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外部的审计部门一般不好插手,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多数也是做做样子。

尽管现在一些学校通过教代会以及校务公开等加强校内的民主监督,但这些所谓的监督很难触及到基建、采购、招生就业和科研等领域。

教育版权三是主管部门的“鞭长莫及”和信息的不公开透明是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行体制下,无论对部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主管部门往往只管其经费的划拨,报表的审核等,至于高校怎么“花钱”,基本上自己说了算。

为了遏制和防止乱花钱,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公布包括财务、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在内的信息。

但是办法实施3年多来,效果并不是很好。

对那些“关键”的信息,谁也不愿意主动公开。

四是学校项目管理是随意性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现在很多学校,一方面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自收自支的项目名堂繁多;另一方面,学校的很多项目都是临时抽调的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与那些专业机构相比,他们的操作更加随意,防范风险的能力更弱。

这也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

[措施]要彻底遏制教育腐败,教育专家认为,唯有改革才能赢得未来。

一是改革办学体制,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尤其要明晰大学校内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关系。

二是真正推行阳光治校,让全体师生在治校过程中,充分享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三是通过改革健全制度,从小处着手,至少让那些已有的信息公开、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不再是一纸空文。

唯有如此,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育腐败案的发生。

4 消防安全问题【热点概述】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救援人员在灭火。

当日凌晨,具有“月光城”之称的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

在3000多人的全力扑救下,大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242栋房屋被烧毁,部分文物、唐卡等佛教文化艺术品也被烧毁。

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这是古城有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经济损失高达1亿元。

2014年4月7日4点10分,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龙泉社区一商铺发生火灾,接警后半小时内火情得到全面控制,经消防官兵、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和附近居民等的努力扑救,5点30分明火全部扑灭。

火灾损毁10间铺面,无人员伤亡。

【预测题目】2014年年初,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与丽江束河古镇分别遭遇大火,火灾烧毁了部分建筑,古城损失惨重,尤其是香格里拉古镇经济损失高达1亿元。

对于云南古城相继发生火灾,谈谈你对古城消防安全的看法。

【参考答案】今年年初古城的两场大火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大火来势汹汹,不仅造成经济损失,重要的是很多古老文化也随着大火化为乌有,所以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古城的消防安全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

其实古城或者古镇之所以容易被大火青睐,我认为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第一、古镇内易燃建筑多。

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历经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远远低于一般木材自然干燥的含水量,完全成了干材。

第二、宗祠活动用火多。

家族子孙进行烧香祭祖等传统宗祠活动者甚多,而祠堂、家庭堂屋是民间宗祠活动的重要场所。

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祠堂中的酥油供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

第三、生活用火管理难度大。

古镇内居民生活用火多采用煤作为燃料;部分居民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少数居民还采用柴草作燃料,有的用户甚至将炉灶直接设置在木地板上。

所以对于古城的消防安全我们应该对症下药,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对防火工作的领导,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防火检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和检查维护保养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值班及防火巡查等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建立防火档案。

第二、增强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

针对古建筑防火灭火的特点,应加强对村、居民的防火灭火知识技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习,依托公安派出所和村民联防组织,增强自防自救能力。

第三、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环境。

例如:开辟消防通道、搞好消防水源建设、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

第四、加强火源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首先,严格管理生活和维修用火:一是古建筑严禁使用液化气和安装煤气管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