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暂估成本入账

暂估成本入账

暂估入库的处理一、暂估入账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已验收入库的购进商品,但发票尚未收到的,企业应当在月末合理估计入库成本(如合同协议价格、当月或者近期同类商品的购进成本、当月或者近期类似商品的购进成本、同类商品同流通环节当期市场价格、售价*预计或平均成本率、等)暂估入账。

编制的会计分录为:借:库存商品贷:应付帐款——暂估款必须注意的是,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不能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因此,不存在进项税额的暂估抵扣问题,且上述分录中,暂估金额应当按照不含税价格口径暂估。

因此,首先应当按照上述规定暂估入帐,然后,与其他正常入库入帐的库存商品一样,一并计算库存商品发出(包括说的销售出库)成本。

编制会计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收到发票后的处理:次月初,冲回暂估入库成本,以红字编制如下分录:借:库存商品等贷:应付帐款——暂估款取得发票后,编制正式入帐分录:借: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应付帐款——**公司等对于上月暂估入库并已销售商品的销售成本,从理论上应当进行调整,但是,由于企业购销活动的经常性和大量性,从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出发,出于简化会计核算的考虑,对于暂估成本的发出成本,不予单独进行调整,而是随库存商品今后的收发业务自行消化。

这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强调的暂估入库成本时应当合理估计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计算当月发出库存商品成本时,应当仍然按照规定的方法正常计算确定发出成本。

由于月初红字冲回入库,并且取得发票正式入帐,两者相抵,余额为暂估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所以,该差额实际上应当由本月发出和月末借存的库存商品承担了。

但是,如果本月同类商品即无月初结存,又无购销业务发生的,或者企业是使用个别计价法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的,或者暂估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巨大的话,则该暂估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包括及其连带影响的其他存货成本),应当调整并转入销售成本。

编制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等贷:库存商品等如果暂估成本大于实际成本的,应当以红字编制上述分录.二、存货暂估实务中五个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购入存货,月底时,若发票未到,应分别存货科目,抄列清单,暂估入账,借记“库存商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作同样的记录,予以冲回。

但是,该规定过于笼统,加上企业的业务特点、会计核算方式、会计环境的不同以及理解上的差异,各企业“暂估入账”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多不相同。

因此,实务中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探讨。

1、是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还是直接暂估到客户名下?《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该方法应用较广,其优点是便于查询核对未取得发票的入库材料的情况,缺点是账务中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应付每个客户的款项(因其不含增值税),不利于应付账款的管理,有可能出现多付款或不能及时付款的情况。

实务中,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暂估入账户无论怎样设置,也只是个过渡性账户,若暂估入账情况不经常发生,只是临时性、偶然性的有此类业务,怎样设置都无大碍。

但若暂估经常发生,且客户较多,应直接暂估到相应的应付账款客户名下,这样能解决上述单独设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户的问题。

最好是应付账款明细账下设三级明细,即对每家客户核算应付(票到)和暂估(票未到),以利于对账。

但此法也有缺点,就是不能对暂估人材料直接查询。

2、要不要月底暂估,下月初再冲回?《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月底暂估,月初再冲回。

之所以规定要冲回,是因为这时债权尚未成立,因此不能确认应付。

但若企业客户很多或发票长期未到,每月都要估入和冲销一次,太繁琐,工作量也大。

笔者推荐一种方法:发票未到的当月月底暂估,发票到达的当月月底再冲回,不必以后每月月初冲回,月底再暂估,这样可减少一些工作量。

但使用这种方法时财务人员应再设一套备查账,对估入的金额、户名等逐笔登记,以便发票到达时逐笔查找,找到后划销,防止漏户、错户。

3、要不要暂估增值税?《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提到要暂估增值税,这是因为企业只有在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时,才算取得了这种抵扣销项增值税的权利。

在此之前,权利并未取得,企业的负债当然也就没有这部分增值税。

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应付账款户不能准确反映外欠款的金额,而多数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需要准确反映与客户的往来,为此实务中暂估入账时有将增值税金额暂估在应付账款金额内的做法。

暂估入账包含增值税的做法有:1.将暂估的增值税放在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金中核算,发票到时作红字冲销,2.设专门的待抵扣税金户反映;3.在其他应收款——暂估进项税金核算等。

4、如何保证发票到达的时候,将发票和原来的暂估入库对应上?暂估入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暂估容易冲销难,难就难在发票到达后找不到原来对应估入的是哪一笔,特别是客户很多或较长时间才收到发票的情况更易产生这种问题。

解决方法一是按上面所说的月底暂估,月初冲回,保持账务的连续性以免因发票长时间未到而难以查对,二是设备查账(表),对每笔新发生的暂估入账及发票到达冲销后都要及时登记,将存货明细账与库房的明细账定期不定期地核对,以减少差错的发生及尽早发现差错。

5、年底暂估入账的存货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不要做纳税调整?税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原则规定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中第三条:纳税人申报的扣除要真实、合法。

真实是指能提供证明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合法是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的,以税收法规规定为准。

实务中税务较多运用的原则是: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票已到达的或能提供能充分证明暂估入账真实性的其他原始凭证如合同等就不必做纳税调整,否则应做纳税调整,以防止企业滥用暂估入账。

三、上月暂估成本,这个月发票怎么入账,怎样冲销发票到了后,先把上月的暂估材料按原凭证金额用红红字冲回,然后再按发票上正确的数量金额收料入库就可以了。

成本结转如果仓库还有材料那就不用调整,就是下次领料原料平均单价改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仓库只有这批材料,材料已领用完毕,而且暂估和实际收料有差额的,可以将差额在本月成本结转时调整。

四、计划成本法,暂估入账,题目分录怎么写问:A企业购买甲材料的计划成本是150元/吨1)3月10日,购入甲材料700吨,验收入库,发票尚未收到。

2)3月20日,收到发票,上面标明价款75000元,增值税税率17%答:1)3月10日,购入时因不知确切价格可不记帐,如到月底仍未收到发票可暂估入账。

2)3月20日,收到发票时借:物资采购75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2750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87750借:原材料105000贷:物资采购75000材料成本差异30000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材料出库时再分摊,比如领用了100吨,应负担差异4285.71元:借:生产成本 10714.29材料成本差异 4285.71贷:原材料 15000(实际操作中的差异是按加权平均计算的)五、暂估入账收到发票后如何调成本本月因为没有收到发票故暂估入账了库存商品1700KG,金额为204000,因为账上之前有库存,所以当月结转成本是963KG,金额为91501元,其单价与估价不一样。

那么我在下月收到发票时,发票上的库存商品为5100KG,金额为448103元,那么红字冲销1700KG金额204000元后,该如何调整上月的结转成本呢?计算实际销售成本是按照448103/5100*96 3=84612计算吗?差额=91501-84612?1、先冲销暂估入账分录借:库存商品 204000(红字)贷:应付账款 204000(红字)2、然后,按发票价格入账借:库存商品 448103贷: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等) 4481033、按现在发票入账价格与以前库存商品价格,重新计算销售成本金额。

(1)如果计算出的销售成本金额大于已结转成本金额91501元,按差额作补充结转成本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2)如果计算出的销售成本金额小于已结转成本金额91501元,按差额作红字冲销结转成本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红字)贷:库存商品(红字)4、如果全部是按暂估价计算结转的销售成本,按你计算的方法是对的。

5、差额=84612-91501=-68896、冲销多结转销售成本的分录借:主营业务成本 6889(红字)贷:库存商品 6889(红字)不用调成本了,把估价入账冲回就可以了,要掌握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始终坚持一种方法核算,这样既清楚明了,又省工省力,也不会出现你公司以上的问题。

四、六、问:库存商品暂估入帐,成本已结转,下月收到发票时怎么做账?答:暂估入账,成本虽然已结转,但在下月收到发票后,应先红字冲回暂估入账时的分录,再根据发票重新做分录入账。

借:原材料(红字)应付账款——暂估进项税(红字)贷:应付账款—A公司(暂估入账红字)借:原材料应交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或者应付账款)分录是如此做,但是成本就不能重复做了。

收到发票时先用红字冲销暂做的分录,再根据发票按正常的账务程序处理:1.借:原材料(红字)贷:应付账款-暂估入库(红字)2.借:原材料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应付账款等七、原材料暂估入账时成本差异的核算在会计实务中,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生产型企业在采用计划成本法时,存在暂估入账的问题,期末在结转成本、分摊差异时,经常出现材料已入库而发票未到的情况,而且可能时间间隔会很长,这时如何计算成本差异率、如何处理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摊问题显得很重要。

1、问题的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规定,如果企业期末发生材料已验收入库,但结算单据未到的情况,应先按原材料计划成本或合同价暂估记录入库的原材料,月初用红字分录冲回,待结算单据到来后再编制正式的会计分录。

同时对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规定: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可按当月的成本差异计算,也可以按上月的成本差异率计算。

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动。

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然而《制度》并未明确规定计算成本差异率时是否包括暂估入账的部分。

2、实务中各种处理方法的分析例题,某企业的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本月入库材料计划成本为30 000元,其中10 000元为暂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