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PPT课件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PPT课件
35
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 (3)浆细胞: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反应性浆细胞 增多症、疟疾、黑热病、伤寒等。 莫氏细胞;火焰状浆细胞;拉塞尔小体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二、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检查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 阶段,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导 致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改变,与血红 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 略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5
1、正常红细胞形态:6~9μm 2、异常红细胞形态 (1)红细胞大小不一 1)小红细胞:直径﹤6μm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 4)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
径相差一倍以上。大红细胞直径可达12μm, 小红细胞直径仅2.5μm。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等
min左右。 4、用接近中性的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或用滤纸膜外观为淡紫红色。在显微镜下红细 胞染粉红色,在厚薄均匀处略有碟状感,白细胞胞浆中的 颗粒能显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细胞核染天青紫红色, 染色质清楚,粗细松紧可辨。
5
一、外周血中白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张皓
1
血细胞分析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做的检验项 目,血细胞分析仪广泛用于全血细胞计数,随 着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和仪器性能的提 高,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但是全自动血细胞 分析仪也存在着内在缺陷,由于血细胞形态的 多样化和复杂性,只能提供血细胞多少、大小、 分布及相互间比例,得出正常或异常的提示, 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改变的确切信息,如 过度依赖会出现漏诊和误诊。对于发热、贫血 和血细胞异常的标本,在鉴别感染性疾病和非 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等必须 做外周血的形态学检查。
2
血液涂片制备 取末梢血1滴,置于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
片(推片两端应平整光滑,比载片稍窄或磨去两角)的一 端,放在血滴前方,逐渐后移接触血滴,血液立即沿推片 散开。然后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45度角,平稳地向前 推动至载玻片的另一端,载玻片上便留下一薄层血膜。血 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 形态改变。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厚血膜处写明病人姓名 或编号。
34
②Ⅱ型(不规则型):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 足。核形状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较粗 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 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 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③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 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 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 泡。
46
47
48
(2)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靶形细胞:缺铁贫,其他溶血性贫血等 3)椭圆形红细胞:杆状,长度大于宽度3~4倍,遗传 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缺铁贫,巨幼贫等 4)镰形细胞: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口形细胞: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溶贫等 6)棘状红细胞:酒精性肝病,脾切除 7)新月形红细胞:红细胞残缺不全,体积大。见于溶 血性贫血
49
8)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多发性骨髓瘤,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9)泪滴形红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
10)裂红细胞:红细胞碎片,DIC、严重 烧伤
血液涂片制备是血液学检查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一 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 均匀,血膜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3
试剂配制
1、瑞氏染液
将瑞氏染料0.1g粉放在清洁干燥的乳钵里,加少量甲 醇,充分研磨使染料溶解。将巳溶解的染料倒入棕色试剂 瓶中,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 60毫升甲醇全部用完为止。或将瑞氏粉和甲醇直接置于棕 色瓶中,加适量碎玻璃,立即振荡混合5分钟(一般600 ml甲醇加瑞氏粉1.2~1.5g),置37℃水浴中3天,每天振 摇混合2~3次,促其溶解,待一周后方可使用。新配染料 的染色效果较差,放置愈久天青愈多,染色效果愈好。染 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3.0ml,防止甲醇挥发,使细胞染色 较清晰。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2)淋巴细胞 1)异形淋巴细胞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 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时或过敏原刺激下, 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 异型淋巴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偶见不超过2%,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时,可高达 10%。 形态特征分为3型:①I型(空泡型):最多见。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 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 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白细胞可自然退化变性,正常的 血涂片上也可以见到变形或破裂的细胞, 数量极少
6
7
8
9
10
11
12
2、异常白细胞形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退 行性变, 2)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胞核的异常形态;常见多分叶核中 性粒细胞 4)其他异常形态粒细胞,多于遗传性疾病有关 注意:中毒颗粒、嗜碱性粒细胞、染色偏碱的中性 颗粒的鉴别
2、磷酸盐缓冲液(pH6.4~6.8)
蒸磷馏酸水二加氢至钾1(00K0H.20Pm0l4。)0.3g,磷酸氢二钠(Na2HP04)0.2 g,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贮存。
4
染色方法 1、将制备好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 2、先加瑞氏染液数滴,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0.5~1min。 3、按1:1或1:2加磷酸盐缓冲液,与染料混匀,染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