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初浅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作文的真实心理。

学生的畏难情绪,从根本上限制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使得作文教学成效甚低。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潜心研究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首重,从根本上提升作文教学的成效。

“我不会写”“我写不好”,这是初中学生上作文课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

他们一听说写作就感到头疼,面对作文题目要么发呆,要么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总觉得没什么可写。

很多老师批评学生是在找借口,是在偷懒。

久而久之,这种“恐文”心理在学生心目中就根深蒂固了。

他们感觉到写作文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不写又不行,写又写不好,迫于无奈,只好敷衍了事。

这需要从心理分析下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写。

只有教师认识正确了,学生才可能会有正确的认识。

要向学生讲清楚“写作就是说话”的道理。

写作,只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

作为学生,并不要求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只要做到说话利索、无拘无束,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就行。


要告诉学生,我们的写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文字规范,表意清楚,行文流畅就可以了。

我们不需要人人成为作家,不需要人人能写万人传诵的文章,我们只需要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够了。

只要学生在写作中完成教师布置的能力培训点,即使字写得不太端正,也可适当多给点分,多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对待那些质量较差的作文,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善于“沙里淘金”,捕捉文中的闪光点。

如一个好词、一句绝妙的表达、一种美好的思想等,都应该加以表扬。

教师的赞扬、同学的赞美,常常会成为该生争取下一次写得更好的动力。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利用这一点,取得了作文教学的巨大成功。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1.安排阅读课,增加语文素养。

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张,压力较大,往往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即使有时间也只会看一些习题和卷册。

对文学作品的接触相对较少,使得初中生的文学底蕴薄弱,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才有可能在写作的时候厚积薄发。

教师应每周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图书室里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也能为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打好基础。

2.安排说话课,提高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可利用早读课前的10分钟,让每一位学生用1分钟时间讲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按学号依次进行,一周可以设置一个话题。

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3.安排读写课。

强化写作技巧只是读和说,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每天下午安排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一次小型的读写训练活动,可以是描写一次活动,也可以针对一些社会实事写一段评论。

学生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写作的热情必然高涨,日积月累,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

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写真事、诉真情,而初中生的作文总是显得空洞乏味,甚至有些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自己的心声。

讲真情、说真话,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那些名家写的生活琐事却情真意切的文章,只要我们用一颗跳动的心去感悟生活,就一定能发现真情,笔底也一定会流露真情。

首先,还必须营造一种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的作文氛围。

教师面对学生作文中幼稚的观点和看法、偏激的指责与抱怨要正确处理,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批评,也不能用大话套话来敷衍斥责。

应该多些平等商量的真心话,多些充满鼓励的真诚话,多些个性化的真情话。

其次,教师不能垄断作文评价权,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作文,评价他人的作文。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观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
注的焦点,许多专家学者就此做过不少理论探讨和教改尝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在积极地实践探索,希望走出误区、走出困境,寻找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寻找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刘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