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食品的唯物主义观点

转基因食品的唯物主义观点

摘要在人类进入21世纪展望未来之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造福了人类。

其中转基因技术更是成为生命将科学的核心,这项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多难题,但是科技具有双重性,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在转基因技术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更应该结合哲学的原理,辩证的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它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进步危险辩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有保证有充足的健康的食物,人类才能安定下来求发展。

自20 世纪以来,传统的作物育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粮食产量,这首先归功于遗传学的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资料称,目前全世界有8.4 亿人处在饥饿状态和营养不良,担负着人类粮食生产的地球耕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18%,还有大量的耕地沙化和退化[1]。

满足高速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从广义上讲,就是转基因生物能够突破现有的物种限制,按照设计者的意愿改造生物,生产出具有所需品质的作物,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等性状,甚至是新的物种,产生有利于粮食生产的作物。

但这看似完美无缺的“造粮食计划”中却包含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和隐患。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课程,我们将用唯物主义辩证的思想来讨论这个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利将抗病毒、抗虫、抗寒等基因导入到棉花、小麦、番茄等植物中, 可以得到稳定的转基因新品种, 生产成本低而产量高,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 同时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美国种植的32 106hm2 玉米中的50% 受到欧洲玉米钻心虫的侵袭, 每年损失达10 亿美元, 而种植抗钻心虫转基因玉米后, 在1996 及1997 两年平均产量都提高了9% 。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食品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已有多种哺乳类和鸟类的基因被成功地整合到鱼类的基因组中, 这一技术可以使转基因鱼的肌肉蛋白含量和饲料转换率明显提高, 生长速度加快。

[2]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天然酶的依赖, 特别是当从天然材料中获得酶蛋白困难时, 基因工程更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克隆各种天然的酶基因, 使其在微生物中高效表达, 并通过发酵进行大量生产。

目前, 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酶制剂有生产麦芽糖的淀粉酶, 澄清果汁的果胶酶和制酱油的蛋白酶等。

将基因工程技术与传统的发酵方法相结合也促进了发酵工业的发展。

现在经过基因工程改良的啤酒酵母和面包酵母已经被批准进行商业化使用。

将具有优良特性的酶基因转移到面包酵母中, 最终制造出的面包产品膨发性能良好, 松软可口。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但是它也有副作用,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转基因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转基因食品,也带来了危害。

转基因食品的弊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体以后, 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首先, 大多数转基因食品中引入的外源蛋白质进入人体以后可能产生新的过敏物质, 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

1996 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 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 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

其次, 在构建转基因食品过程中使用的载体大部分是抗生素标记基因, 虽然一般情况下抗生素标记基因在肠道中水平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在人体的体质很弱或抵抗力下降时, 抗生素标记基因在肠道中水平转移的可能性会增大, 通过转移可能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 从而使人体产生对某些抗生素的抗药性。

再次, 转基因食品中导入的基因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其他生物, 这些外来基因转入到食品中以后, 可能打破生物原有基因的内在管理体制 , 使原先关闭的基因被打开, 产生一种新的毒素, 还有可能产生病毒重组问题。

1998 年, 苏格兰一家研究所公布, 用转雪莲花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 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3]。

大量的转基因作物进入自然界以后, 还可能会对自然界的生物以及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首先, 进入到自然界的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可能传递到其野生亲缘物种中, 造成难以控制的基因扩散和基因污染。

加拿大在第一次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油菜后, 在其农田里便发现有多种抗除草剂特性的杂草化油菜植株。

其次, 插人了抗虫或抗真菌基因的作物除了对目标生物起作用之外, 还可能对非目标生物起作用。

用转基因抗虫玉米分别饲喂玉米害虫钻心虫和益虫草聆, 在钻心虫的死亡率高达60%的同时, 草岭的成熟期也比正常时间晚了3 天[4] 。

另外, 科学家已经发现一些常见的昆虫( 如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 长期生活在含有抗虫毒素的转基因作物的环境中, 已经对Bt ( 注: 一种有抗虫作用的毒蛋白) 产生了抗性, 这样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 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5]。

不仅如此,在转基因植物的背后,还牵扯着众多其他问题。

背后的博弈(一) 转基因食品引起的生物技术伦理问题。

对待转基因食品,很多人持怀疑与不安的态度。

由于转基因食品是人类刻意制造出来的新型食品,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违反一些大自然的原则,因此遭到自然论者的抵制。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主要是它打破了自然界的物种界限,造成了基因物种混乱。

例如,草莓里转入了鱼的基因,许多人认为这种打破自然界的物种界限代表了对自然的不合理的干预。

换句话说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是非自然的。

它使同种生物间的基因杂交被打破,而不同的生物基因可以进行非自然的新组合。

很多人特别是自然主义者认为跨越相同物种天然杂交屏障的基因重组是违背自然的,未知的,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传统的育种杂交属同一物种范畴,是遵循原有的生物基础的,生产出的食品符合自然规律,而且经过漫长的人类食用证明是基本安全的。

而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完全打破自然界的物种屏障,忽视自然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刻意改造自然的行为,因此不能被广泛认可。

在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物种,也有一些旧的物种在灭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能否认转基因食品只不过是人类干预自然界的结果。

将转基因食品同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谐起来,才是生物工作者和伦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才符合人文主义精神。

(二) 转基因食品涉及复杂的经济利益问题。

1.发达国家将成为最大获利者。

现阶段转基因技术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好处远超过发展中国家,转基因食品公司的首要目的就是赚取利润。

由于采用一系列专利保护策略,一些生物技术公司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可以阻断整个产品的商业化过程。

一些技术落后的贫困国家没有机会从转基因生物技术中获取利益,穷苦的农民只能受到多个国家的联合剥削。

2.落后国的经济负担将越来越重。

发达国家的生物研发集团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优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以谋取更大的利润,同时加重了落后国的经济负担。

大多数第三世界的贫困人口没有资金和技术,因而被排除在外。

高科技被少数的发达国家所垄断,与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国家形成“剪刀差”,产生“马太效应”,即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三)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战争。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大量应用,由于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

如果横向扩散,应用于人类,那么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随之而来的道德、伦理和法律上的问题。

如果用于战争,那么它对人类的威胁不会比核武器小。

对于某些坏人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新的物种来攻击人类的可能性,我们是否有应对措施。

美国在“9·1I事件”以后受到了炭疽病毒的袭击,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甚至波及全球,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这应该给全人类敲响警钟。

哲学的思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的世界,现实的系统几乎都是非线性系统。

对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的相互作用不再等于部分相互作用的简单叠加,部分不可能在不对整体造成影响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各个部分处于有机的复杂的联系之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人们目前的研究方法很可能只是找出了各个基因处于无序时的性质⋯。

另外目前的研究方法只是人们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并没有进行环境分析。

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出新的物种,它对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并没有作出回答。

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

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还原论思维有局限性,它不能揭示整体涌现性。

因为真正的整体涌现性在整体被分解为部分时已不复存在。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开发研究应突破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还原论要与整体论有机结合。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说过,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所有连锁因果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愿望也难免铸成大错。

1998年威斯康星州拉辛的所谓翼展会议也有这样的表述:“当某种活动给人体健康或环境带来危害兆头时,就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即使此时对某些因果关系尚未科学地充分确定”[6]。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还有众多问题没搞清楚。

存在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

对待转基因技术,对待科学,我们应该以一种唯物主义、辩证主义看待,不能盲目求果,否则很可能自食恶果!参考文献:[ 1] 孔彦. 转基因食品及其发展[J]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7, 21( 3) :50- 52.[2] 钱迎倩, 魏伟, 田彦, 等. 转基因作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某些潜在问题[J]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5( 4) : 427- 433.[3] 于洋, 司辉清.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J] .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2: 21- 23.[4] 姬华, 乐国伟, 王洪新, 等.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研究进展[J] .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 30( 7) : 149- 152.[5] 朱忠孝. 转基因食品风险的伦理思考[J] . 青海社会科学, 2007 ( 6) :151- 153.[6]DAVID APPELL新的不确定性原理[J].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2001,(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