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
老年性骨质疏松及椎体成形术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骨质疏松的定义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是以 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 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
加,易于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
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分类
2. 不伴椎管内漏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3. 伴有疼痛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椎体成形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禁忌症 1. 椎体压缩高度超过80%
2. 压缩性骨折骨块向椎管内突出(导致椎
管容积减少30%以上)
3. 患者疼痛较轻或压缩椎体与疼痛症状
不相符合或者患者为根性痛
椎体成形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4. 患者出凝血机制不正常 5. 系统或注射部位的活动性感染 6. 患者极度衰竭
处理:避免
继发性骨质疏松 1.内分泌性疾病 2.骨髓疾病 3.药物 4.营养 5.慢性疾病 6.先天性 7.废用性
骨质疏松的分类
特发性骨质疏松 1.青少年骨质疏松 2.青壮年、成年人骨质疏松 3.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1994年,WHO推荐标准为峰骨量减少2.5s可诊断为OP, 但此标准适用于西方人群,中国使用此标准有漏诊。
30
40
50
60
70
80
90
年龄(年)
Adapated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study Group,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43, Geneva, 1994 and Looker AC et al Osteoporosis Int 1995;5:389-409
PMMA侵入上下椎间盘及硬膜外静脉
处理:注射前造影
肺栓塞
处理:避免PMMA进入小静脉
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感染
处理:严格无菌消毒及术后适量应用抗 生素,PMMA中加入托普毒霉 素
出血及血肿形成
处理:术前查血小板及出凝血因子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及PMMA单体毒性
处理:术中密切监护
术中损伤大血管及甲状腺及食道
2 补充每日消耗(尿钙:150mg/24h
粪钙:140-150mg/d)
3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钙吸收率降低(Gallagher)
4 部分学者认为骨质疏松患者补钙
Ca++
不能抑制重建负平衡
附:HRT治疗骨质疏松的利弊
利:缓解更年期症状 防治泌尿生殖道萎缩 弊:乳腺癌 血栓病
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防治心血管疾病 防治老年性痴呆 降低结肠癌风险
之后,骨水泥(PMMA)大量用于椎体肿瘤术 中填充缺损。
1993年,美国Virginia大学Jensen和Dion首次 用骨水泥填充来治疗因骨质疏松形成的压缩性 骨折。
椎体成形术的目的
缓解疼痛 增强脊柱稳定性 减少进一步压缩性骨折 防治椎体塌陷
椎体成形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 1. 伴有骨质疏松的腰背部疼痛
骨质疏松的预防
1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 合理运动及体育锻练 3 合理钙剂的补充
(NIH 1200-1500mg, WHO 700mg)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钙剂(附) 活性Vit D 降钙素(12-18月出现逃逸现象) HRT(附) 双磷酸盐
附:骨质疏松钙的补充
1 绝经前增加峰骨量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1 疼痛:行走及站立加重,卧位时减轻。 2 身高降低、驼背 3 骨折 4 呼吸功能障碍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诊断: 1 临床表现 2 骨矿密度(BMD)测定:
X-ray, DXA, QCT, pQCT, QUS, et al.
3 生化检测:
BALP,OC,CICP, D-Pry, S-CTX, S-NTX, U-CTX, U-NTX, et al.
注射前造影的意义
防止PMMA直接注入静脉形成静脉栓塞 防止PMMA进入椎管 防止PMMA形成对神经根的压迫 防止PMMA进入椎间隙
颈椎椎体成形术
Kyphosis
利用扩张气囊将疏松的骨质压向四周, 在气囊中注入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神经根压迫及瘫痪
处理:X光监视,PMMA到达椎体后1/5停止注射或对侧注射,手术减压
2000年日本提出以20-44岁人群平均骨量作为峰值骨量,
丢失30%作为诊断标准。
2001 年,我国修正诊断标准为峰值骨量减少 2s ,峰骨
量丢失25%为诊断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妇女髋部骨密度 ( BMD )变化
T-Score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2 SD
+1 SD Mean -1 SD -2 SD -2.5 SD
骨质疏松的治疗
脉冲电磁场(PEMFs) 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
男性骨质疏松的治疗
不负重的体育锻练 钙剂 1500mg/d(各种途径) 1,25(OH)2 D3 600-800IU/d 双磷酸盐 甲状旁腺素
椎体成形术的发展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于1984年由Dermond及其 同事用于治疗椎体侵入性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