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川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下列能说明唐朝选官制度开放的是( )A、接待遣唐使B、统治者都善于纳谏C、实行科举制D、长安是座国际大都市【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B、康朝C、明朝D、清朝【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 )A、行省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科举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宋金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拨制度,它是( )A、禅让制B、科举制C、世袭制D、推举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科举制度的推广C、政府打击贵族D、社会人口的增加【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材料一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1). 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哪一制度?依据材料概括出该制度有何特点?材料二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 针对材料二反映出的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隋唐时期创制了什么新制度?此种创新有哪些进步性?材料三……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首先,成为后代行政划分的基础。
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这个制度”指什么?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这些新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答案】:【解析】:第9题【材料分析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杜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一一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材料一中所说“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回答科举制正式创立是在哪位皇帝时?他开设了什么考试科目?科举考试的特点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第10题【材料分析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探究二:经济篇】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我国古代唐、宋历史上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
(唐宋各一例)【探究三:文化篇】如下图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是谁?【探究四:感悟篇】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阅读后回答: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什么朝代逐渐完善?完善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有谁?什么朝代被废除的?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你认为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的强国战略有何启示?【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豹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材料二:如下图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之势写照。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的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用途?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种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材料四的这位:“一个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为了寻找佛经真谛,他去往哪个国家?【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探究一经济篇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
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举两例)探究二制度篇隋唐时期在选拔人才进行了创新,采用什么制度?探究三文化篇说出我国唐朝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探究四工程篇下图是隋朝大运河。
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江都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探究五感悟篇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期。
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三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材料四说出材料一、二两种制度分别是哪位皇帝时期创立的?创立这两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点即可)根据材料四,说出A、B、C的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简单介绍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情况。
【答案】:无【解析】:第15题【综合题】改错题西汉张骞出使天竺求取佛经,唐朝玄奘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
①错误:______;理由:______。
②错误:______;理由:______。
假如小李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贞观年间,进入到当时的长安城,他能看到日本的遣唐使,并拜访了高僧鉴真。
最让小李激动的是政府开创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①错误:______;理由:______。
②错误:______;理由:______。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