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心时间:2010-06-01 10:07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67次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心是2003年7月在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中新组建的科研教学机构。
中心具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教学带头人各1人),教师的博士化率高达78%,1/2的教师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紧紧围绕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期工作积累, 中心在能源高校洁净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稳定的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两相流机理及应用研究;2.固体物(煤、生物质、有机垃圾)中有机成分高效、低污染热解气化技术;3.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各种有机废液的低污染处理技术;4.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和自然循环的热泵技术;5.新式热力系统及不可逆热力学的研究。
中心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每年承担着10门研究生课程和13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研究 生的培养工作。
在读研究生29人,其中硕士生23人, 博士生6人。
2003年中心科研经费155.15万 元,论文10篇。
中心现有实验室、办公室面积900多平方米。
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94次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 于1994年成立,主要从事大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与自动 化成套技术、设备研究与工程应用。
在石油化工领域工业过程控制的研究和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方面,取得多项有创新性、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的科 研成果。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1、大系统理论研究;2、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3、系统工程与优化;4、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研究所现有专兼职人员10名,正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名。
成立以来已完成研究课题20余项,累计经费4000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研究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多专业跨学科,思维活跃、 工程能力强;有先进的设备和较好的研究环境、有处于学科先沿的研究项目及工程课题,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可在动力工程及机械、一般力学与基础(机电系统动力 学与控制)两个学科的3个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已培养和招收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所长王庆超教授(博 导),省级中青年专家。
主持完成重大工程课题多项。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篇, 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9名。
先进动力控制与可靠性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73次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动力控制与可靠性研究所 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哈工大动力工程控制与仿真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名,兼职教授3名),副教授3名。
兼职博士生导师是MIREA大学等离子物理实验室主任A.I. Bugrova, 兼职教授有大连理工大学等离子体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晓刚教授和航天三院史新兴研究员;在研究所客座工作的副教授有闫国军博士,江滨浩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航 空、宇航和民用动力相关的控制、建模、实验技术和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期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等离子体推进器理论和实验研究、涡轮发动机控制与仿真、 冲压发动机控制、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控制和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振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电磁轴承转子系统设计和流固耦合振 动问题等。
实验室建有汽轮机组轴系模拟试验台、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试验台、自动平衡试验台、全尺寸航空发动机实验台、高速滚动轴承实验台及振 动测试系统,等离子发动机大型真空实验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台。
近十年来,研究所 共完成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863项目及国防预研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6项,申请专利8项。
国内首次研制出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 测故障诊断系统,现有35套系统应用于十五个电厂、化工厂及航空发动机试车台。
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 第二代等离子发动机样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所近十年发表 在国内外刊物的论文近300篇,其中被EI、SCI收录38篇。
航空航天热物理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4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42次研究所现有教师8名,其中正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1名。
所属工程热物理学科,1984年和1993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航天热物理”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
研究所的主要科研方向为:热辐射特性与传 输,太阳能多光谱利用,微尺度传热,目标与环境红外特性,空间光学系统杂光分析,航空航天器热分析。
目前,该所承担了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973子课题、863、国防预研基金、总 装预研、航天创新基金等十余项课题的研究。
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近10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90余篇。
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他引200余篇次,其中SCI他引90余篇次,国外专著他引26篇次。
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完成了“资源一号”卫 星多光谱扫描仪、CCD相机的杂光分析;“前哨一号”星敏感器遮光 罩的优化设计;88式坦克的红外热像理论建模;地地战术弹再入段红外特性理论建模。
目前正在进 行:“风云三号”卫星和“资源二号”卫星的杂光分析;弹道导弹主动段喷焰红外光谱特性研究。
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研究所每年投入大量 资金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条件,为学生配置高性能计算机二十余台,拥有先进的红外辐射特性实验系统。
燃烧工程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3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36次燃烧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现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
所属热能工程学科,1981年和1990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目前,该所拥有 博士生指导教师5名、硕士生指导教师9名,是热能工程学科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同时也为“航天热物理”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
燃烧工程研究所近年开发的“‘风包粉’系列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其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全国至少20000MW机组上成功应用,每年可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 益数亿元,该项目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一步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研究所目前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达1650万元。
其中,我所承担的国家863能源技术领域重点项目“超细化煤粉再燃低NOX燃烧技术研究”总经费650万元。
研究所拥有配备先进测量设备的实验室近800平方米;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数台,三维激光多普勒粒子分析仪一套。
该所历来重视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习和科研条件,为学生配置高性能计算机数十台, 并建有功能完善的局域网。
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清洁能源利用、 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化工过程及控制等学科,传统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本领域极大的发展前景。
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3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74次研究所为动力机械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械通流部分气 动热力学及飞行器动力装置设计。
现有教师1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博导5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0人。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形成投资近2100万元,拥有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研究手段逐渐更新和完 善。
叶轮机械实验室于2000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自60年代初,研究所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弯扭叶片三 维理论及其三维设计方法研究。
弯扭叶片被国内外同行称为第三代叶片,已成为叶轮机械设计的“制高点技术”,这一代新型叶片是王仲奇院士与原苏联的费里鲍夫 教授于共同提出的,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
在弯扭叶片研究领域内,研究所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弯扭叶片全三维设计体系,而且将弯扭叶片成功地应用于液体火箭 /航空/巡航导弹发动机、舰用汽轮机及国产全部5种类型的大型汽轮机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近5年来,研究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EI检索50余篇,同行引用70余次。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还获得国家教 委、航天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在弯扭叶片研究方向上科研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流体机械及控制工程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6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89次1.研究所简介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哈工大水力机械专业,创建1955年,属国内同类专业中最早。
近年来拓宽为包括流体力学、叶片式流体机械﹑容积式液压传动﹑液力传动、微尺 度流体力学与湍流控制以及其他有关动力传输与控制的“流体机械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
流体机械及控制工程研究所现有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流体力学、水力机械、液力液压、自动控制及计算开发等专业人员配置相当。
“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已 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并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及省部级多项教学成果奖。
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科研项目研发及工程应用开发实力,并多年从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液力液压及流体机 械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在同行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水力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叶片泵、水轮机及风机设计与开发,三维流场计算,性能分析及预测;(2)液力调速与驱动技术应用研究: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大功率负载调控系统,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调速驱动 系统,变矩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大惯性回转设备启动液力配套技术,风力发电系统液力变速与传动装置;(3)液压元件及控制系统研究:新型高性能液压元件,电液伺服单元控制技术,液压直驱控制系统;(4)添加剂湍流减阻流动与换热:添加剂湍流减阻机理,粘弹性流体强化换热,添加剂水循环节能技术;(5)粘弹性流体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粘弹性流体微通道流动控制及换热,弹性湍流及为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6)粘弹性非牛顿流体力学:弹性湍流发生机理及应用研究,基于实验与数值模拟湍流理论基础研究;(7)复杂流体气液两相流:弹性湍流发生机理及应用研究,基于实验与数值模拟湍流理论基础研究。
3. 实验设备:水泵性能试验台调速型液力偶合器风机综合性能试验台液力加载试验台100kW数字直流调速 液力试验台微尺度流动控制试验台液压直驱控制试验台添加剂减阻节能试验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衰减(强迫)试验台超空泡流动发生试验台Taylor-Couette流动试验台自由表面旋转弹性湍流研究所链接:/研究所地址:动力楼J416、J417、J418、J419、J421、J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