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班引领家长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策略内容提要:2岁反抗期是“人生第一反抗期”,反抗、叛逆、排斥是2岁孩子行为突出的特点。
亲子班老师通过与家长0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发现和分析家长在与反抗期的孩子交往和互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分析与研究产生的原因,利用多种途径引领家长,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2岁反抗期“正常”及心理原因、应对的方法、与孩子互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智慧的策略,做到既能科学的解读和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又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的目的,帮助孩子理性地把握发展方向,提高家长把握孩子年龄特点的能力和应对2岁反抗期的教育技能,增强家长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能力,达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目的。
通过实践引发出了家长综合运用的许多智慧的、有效的应对办法,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亲子班的孩子正处于这一年龄段,也是亲子班老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亲子班2岁反抗期一、问题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各种形式的亲子园陆续出现,家长们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促使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亲子园。
尽管家长们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自身的素质在普遍提高,由于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缺乏实际的教养经验,父母忙于工作,无暇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大多数孩子由保姆或隔辈老人来带,传统的带孩子的经验占主导,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变化,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依托,缺乏有效的教养技能,导致家长存在着许多的困惑问题,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孩子的发展受到制约,孩子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解惑答疑、寻找应对策略的引领工作,责无旁贷地成为亲子班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亲子班孩子的年龄都是在2岁左右——2岁半,正是孩子们逐渐凸显反抗、逆反行为的时期。
面对孩子发生巨变的行为表现,家长们感到很茫然,既不理解孩子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所至,更不知该如何应对。
由于家长的种种困惑存在着普遍性,我们亲子班有责任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2岁反抗期的年龄特点、“正常”表现、应对的方法、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策略,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更需要家长智慧的、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亲子班教师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因为它是亲子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老师去研究。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2岁反抗期1岁半——2岁半的婴儿,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自己的探索行动不受到限制会干涉,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抗拒行为”,这是婴儿进入心理发展第一“反抗期”和萌发“自我”的意识的标志。
这个时期是婴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敏感器或关键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亲子班是近年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通过专门的教师、专门为0——3岁婴幼儿和家长设置的以亲子关系为纽带的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的、共同提高的一种科学育儿的教育形式。
教师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设计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活动中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实现宝宝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宝宝互动的游戏教学模式,促进宝宝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亲子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亲子班家长认识2岁反抗期的“正常”表现、应对方法,学习了解和把握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在理论的指导下,重新审视、理解自己孩子的日常的反抗表现,尝试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引导方法,形成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理性地把握发展方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亲子教育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从而促进亲子班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为了真正的实现研究目的,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材料,提高研究价值,更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首先通过召开家长会集中向家长进行介绍,同时采取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从个案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五、研究对象长椿街幼儿园2008——2009学年度亲子班的45位孩子的家长。
六、研究过程:(一)在研究活动之前,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向老师反映---------随着亲子班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在日常活动中还是家长问卷中,家长一致反映,孩子到了2岁发生了巨变——由1岁多以前的顺从家长,变化为2岁左右开始决不顺从家长;凡事都要自己来做,拒绝家长的帮忙;做事没有耐心,自己做不好还爱起急;玩玩具或吃东西不象小时候大方了,越来越小气,爱与同伴争抢;拒绝父母的要求;和父母唱反调;不理睬父母;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不待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等等表现,而且与孩子无法有效的沟通,孩子极其的固持己见,家长与宝宝经常发生冲突,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出现,都会引发孩子的“哭”,所以家长们反映孩子更爱哭了。
最后经常是家长在无奈、迷茫、妥协或冲突中,不欢而散,闹得家长和孩子都很生气还没能解决问题,甚至孩子与家长的“顶牛”越来越厉害。
总之,家长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好带了。
也就是在孩子们初到亲子班时,这些行为表现时常发生,一会儿两个因争抢玩具的宝宝哭了;一会儿那个宝宝边哭边轮着胳膊打家长,由于与家长的交流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会儿一个宝宝被家长拎起来重重的放在地上,训斥一番;一会儿这个宝宝被妈妈“啪啪”打两巴掌,孩子哭过之后继续作前面的事情等等,只是每个孩子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年令大些的孩子,在入亲子班之初就表现出来,并越来越凸显;年龄小的孩子,进入下学期时表现明显。
可以说,老师和家长一起目睹了每一个孩子的变化过程,直至伴随亲子班一年的活动。
经过日常的观察,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变化,不难发现家长的表现是:1.家长对孩子的表现的突变感到莫名其妙。
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一岁多时还是很乖的——家长说什么听什么;到了两岁发生了巨变——不让干什么非要去做,表现出从没有过的任性,而且无法与孩子交流。
带两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出现这么多的麻烦。
2.家长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发生的变化束手无策。
家长不知该怎样应对孩子的变化,不知怎样做孩子的工作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每天孩子发生的事情不同,对不同的事情该采取怎样的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什么时候这种状况才会过去。
家长对此感到很是棘手。
3.家长面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粗暴、强硬、顺从。
家长们在感觉困惑的同时,对孩子们的表现很烦,感觉很麻烦。
所以表现出不耐烦,态度生硬,或是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二)对以上情景的分析与思考通过对以上情景的分析与思考,家长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是:1.家长缺乏对“2岁人生第一反抗期”的正确认识。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老人带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家长的亲子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直接的育儿经验,缺乏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面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不听话”、“任性”、“叛逆”等人生第一次的反抗期的典型表现,在家长的头脑中没有“2岁反抗期”的概念,更不能理解孩子的反抗行为表现是心理发展的需求,无法科学的解读和分析孩子们的行为表现。
2.家长缺乏必备的、有效的教育技能。
由于家长没有掌握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的操作方法,家长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宝宝听之任之,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就是家长采用粗暴的高压政策,强迫孩子,或使用简单地以责怪、训斥等方式来限制孩子,其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的,使孩子的逆反情绪越来越激烈,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三)亲子班利用多种方式对家长的引领面对家长们的普遍问题,亲子班的家长会是非常适合对家长进行集中引导的、有效的重要途径。
在孩子入园一个月的家长会上,老师向家长介绍了2岁反抗期的年龄特点,“正常”的反抗行为有哪些,从观念上帮助家长正确地认识2岁反抗期,并分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等内容,从而引领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从心里接纳孩子的行为表现,拿出更过的耐心来面对孩子;之后,介绍了家长与反抗期的孩子互动应该遵循的6个原则——尊重的原则;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为底线的原则;“立场坚定态度平和”的原则;父母提出的要求要把握“合理”的原则;家长以身作则的原则;坚持是非标准的原则等,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使用转移注意法、合理满足法、故意冷淡法、后果惩罚法(2)、以恰当的忽略和隔离的方式拒绝孩子的方法等应对方法来解决孩子的不同问题,同时一定要以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家长将原则和方法综合地、灵活的、创造性地运用,为家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既能提供依据,使家长要做到“知己知彼”,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在父母的心目中要建立“不能硬碰硬”的战略观点,这样在应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时会更加行之有效。
同时,强化家长的意识——孩子们是需要父母的帮助,需要放下家长的权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第一反抗期。
两岁的孩子随着跑、跳、走等方面的运动机能都有很大的提高,活动范围相应扩大,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
同时,语言能力不断丰富,词汇量飞速增长,智力水平提高明显。
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逐渐成为可能。
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
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
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
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
伴随其“身体的独立期”而来的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在日常的亲子班的活动中,教师与家长通过观察、讨论、与家长个别地交换意见等途径,来引导个别家长解决具有个性的问题,随时调整家长的行为,并对家长提出积极干预孩子的行为的建议,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达成一致的看法供家长去尝试。
(四)有效策略的运用及效果家长们在了解应对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纷纷尝试着运用了解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孩子的行为表现,尝试着运用各种办法,寻找着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策略一:“故意冷淡法”和“立场坚定态度平和”的原则相结合,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更有效。
“故意冷淡法”经常使用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故意恶作剧时,而“立场坚定态度平和”的原则更适用于应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可以用平和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表明家长的不可改变的立场,在温和的坚持中使孩子感觉到家长的立场是不能改变的,可以避免家长与孩子“硬碰硬”,避免发生直接对峙和冲突。
有一天,步凡的奶奶对我说:“这些日子步凡动不动就哭,只要想干什么我们不答应,他就哭。
”爷爷怕他哭,就说:“少招他,给他吧。
”我建议可以试一试“冷处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