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该淘汰的概念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无客观可靠的诊断依据,不能证明或证伪 主要为排除性诊断 提示CGD:
颈部外伤或病变史 转颈诱发头晕、不稳、空间定向障碍,伴或不伴头痛 痛与头晕时间上密切相关
有颈部病变史、转头头晕/眩晕、颈枕痛≠CGD,还 有夹层、外伤后情况
6/19/2020
CGD的治疗
无RCT证据 现有治疗支持:
6/19/2020
6/19/2020
机制
• 颈部肌肉、关节、筋膜等结构有深感觉感受器 • 传入:颈-眼反射,颈-姿势反射(两者见于婴儿或严重颈
部病变者) • 传出:前庭-四叠体反射(颈调节头与躯干的位置)
– 固定头转到躯干,产生轻度眼震 – 前庭损害者中,代替部分前庭-眼反射
• 动物实验:
– 切断枕下肌肉、切断或封闭C1-3,产生运动共济失调、眼震
颈椎损伤-伤害性刺激增加-中枢敏化-深感 觉刺激-颈前庭反射异常-头晕眩晕、眼震
60%挥鞭样损伤者有头晕眩晕、颈痛
临床表现
• 发作性头晕、不稳、头重脚轻、定向障碍;眩晕极少;转 头或固定位置易发
• 常见颈痛(60-100%)、枕部头痛(60-80%)、胀痛、钝 痛、颈枕向耳的放射痛;局部压痛,压迫可诱发头晕
历史
• 1920-1930年代,Barre和Lieou等给动物的高位颈 区局封,导致倾斜。
• 1939年,Biemond提出高位颈神经根与头晕眩晕 相关。1961年切断C1-2导致眼震
• 1955年,Ryan和Cope首先提出颈性眩晕概念 • 1996年,定义颈性眩晕为颈部异常传入导致的非
特异性空间定向障碍和失衡
理疗、推拿(当心夹层); 颈部止痛、局封、肌松剂; 前庭康复 手术无证据 BOTOX治疗试验中
入选标准: 18-90岁,病程超过3月,伴颈部僵硬或疼痛的与颈部运动 有关的失衡为主的头晕 排除标准: 其他可能的头晕眩晕;不适合推拿按摩的情况 结局指标: VAS评估的头晕程度
6/19/2020
若无特指,颈性头晕仅指颈部 深感觉异常导致的头晕
术语和定义
• 颈源性眩晕 cervicogenic vertigo • 颈性眩晕 cervical vertigo • 颈性头晕 • 颈源性不稳 • 颈源性失衡 • 颈源性头晕 cervicogenic dizziness • 定义:颈部姿势(不论与重力关系)有关的头晕、
不稳、失衡或眩晕
6/19/2020
• 人类试验
– 颈后外侧深部局封,产生同侧伸肌张力高、对侧下降,同侧倾 倒
– 电刺激近耳的头部,产生倾倒
6/19/2020
表现
部位
机制
VA 短暂、转头引起
颈交感链
VA受压(Bow-Hunter综合症),旋转性椎 动脉闭塞?VA狭窄?夹层,
推测刺激交感链引起深感觉异常、颈动脉 血流异常。颈交感神经综合症(BarreLieou综合症)已被淘汰
• 无耳聋,可有耳鸣 • 颈活动受限,上肢放射性症状(麻、痛) • 主要有颈挥鞭样损伤史(75%),少数是其他颈部病变 • 体检:1)转头可诱发眼震:即刻和渐轻者,提示深感觉
障碍性;潜伏期后逐渐加重者提示血管性;2)振动颈背 部肌肉,诱发头晕或眼震(非特异性)
• 影像学检查无帮助
6/19/2020
急性,外伤后觉异常传入
慢性,多伴随头 颈疼痛
颈枕部
慢性疼痛导致中枢敏化,触发深感觉异常 高传入
慢性颈椎管狭窄 (无痛)
颈髓
上下传导束病变
6/19/2020
6/19/2020
背 侧
6/19/2020
CGD的机制: 椎动脉受压 颈交感链刺激 高位颈髓异常深感觉刺激
存在重大问题
定义不确切 机制多种、不明 临床表现中头晕与头痛关系不一致 缺乏客观性诊断方法和标准,不能证明和证伪 缺乏RCT及大型治疗研究的证据
6/1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