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
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认为,眩晕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 ,精亏则血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
总之,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我们在临床诊治此病时 ,应详察病情,给予调治。
中医学认为,肾生髓、髓养骨,若骨精亏损、则髓不足、骨失所养,就会发生颈椎骨的病变。髓海不足会引起 眩晕、耳鸣、脚酸,此为颈椎病眩晕之“本”;而血流变得缓慢,中医称为血滞、血瘀,此为颈椎病眩晕之“标”。 主要表现从眩晕、头痛为主,转动头部时有旋转感,或摇摆感,或浮动感,或失定位感,以致猝倒、晕厥等。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结合药物、针灸双重作用的综合疗法。穴位疗法的研究表明,穴位注射药物用药量少,产 生药理作用快、作用强,与同药同剂量下静脉注射者相等、超过或显著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常用穴位注射药物有: 中成药丹参、当归注射液,二者均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 循环的功效;皮质激素药,如醋酸曲安奈德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消除软组织间的无菌性炎症;局麻药常用利多卡因具 有镇痛、缓解肌肉痉挛作用;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2;扩张血管药物如东莨菪碱,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改 善椎—基底动脉血供。
辅助检查: X线片:X线片包括常规的正位、侧位、斜位及动力性侧位片。正位片可提示颈椎棘突有无移位,双侧钩椎关 节有无增生,以及颈椎横突发育畸形。侧位片可提示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椎间隙的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项韧 带钙化及椎体移位,也可观察有无寰椎后桥存在,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全环型、断环型和半环型。颈椎旋转移位 时,侧位片可显示“双边”和“双突”征。斜位片可进一步观察钩突骨赘的大小及椎间孔的大小,张口位片可观察 寰枢椎有无移位,齿突左右间隙是否对称。
中医如何认识颈性眩晕?
中医学早就有有关颈性眩晕的论述,散见于中医古代文献中“痹症”、“眩晕”等条目之下。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称眩晕为“眩冒”,发病原因与肾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 等有关,认识到脑转目眩为主要证候。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因多虚实夹杂。可由外邪所中,邪害空窍,内犯于脑:多由肝胆失调, 肝病气逆,气血不足,脑海空虚,精血不能上承空窍。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应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抓住脑供血 不足这一主要环节。脑为髓海,髓为精之所化,精虚不能生髓则髓海空虚;精髓不利,则精髓不能上承于脑。脑失所 养,则眩晕成,故应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补肾生髓,滋水涵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报道较多,取得良好疗效。针灸取穴一般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 经及颈夹脊穴、阿是穴为多。常用穴位有:天柱、风池、大椎、百会等。天柱穴是眩晕兼项强痛的颈项部最频繁用穴 ,天柱穴属膀胱经穴,位于枕后,解剖位置与枕动静脉、枕大神经密切相关。《铜人肺穴针灸图经》论述道:“天柱 ,今附治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说明天柱穴已早被认为治疗眩晕兼项强痛的要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 经,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可通多经,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循于脉道,而胆经属木,其 气外发,针刺风池穴可升发阳经之气,使之上注入脑,髓海得养则眩晕渐消。大椎、百会穴为督脉要穴,百会在巅 之正中,别名三阳五络,可振复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为治疗眩晕之要穴。
血流变检查:血流变学的改变与颈性眩晕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证实颈性眩晕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 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及血清胆固醇均显著增高。
颈性眩晕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病变,其眩晕也常常是突然发作,发作时头位不敢旋转,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此综合 征发病年龄轻,属于周围性眩晕,发作有一定规律,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反复发作后听 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而颈性眩晕为中枢性眩晕,可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发作与转颈密切相关。
什么原因可致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认为主要机理是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和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
前者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使分布于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引起椎动脉血管壁痉挛 ,以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性眩晕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椎动脉受到直接压迫性刺激,阻断了椎动脉的血流,造成了严 重的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缺血而引起的眩晕。常见原因是颈椎钩椎关节严重增生;椎动脉畸形(一侧缺如或椎 动脉窄小),刺激椎动脉发生痉挛;认为,眩晕为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云:“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 则谓之旋转”。朱震亨认为,眩晕为痰。《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云:“无痰则不作眩”。张介宾认为,眩晕为虚。 《景岳全书·杂病谟》卷十七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CT检查:CT检查可发现颈椎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狭窄,一般将5mm定为横突孔正常下限。CT检查亦能清楚显 示颈椎椎管的大小,黄韧带及颈椎间盘的情况,对于钩椎关节增生显示较X线片更明确。另外,CT显示双侧上下关 节突间距加大超过2mm,提示颈椎失稳。 血管成像检查:颈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原发和继发性病变密切相关,因此椎动脉血管成像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较 高价值。具体方法有:普通血管造影,数位减影动脉造影(DSA),螺旋CT血管成像术(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MRA)。通过血管成像能够直接显示出椎动脉受累情况,如椎动脉受压、移位、迂曲、梗阻、畸形及粥样硬化。因 普通血管造影、DSA、SCTA检查需使用造影剂,存在一定危险性,而且在影像上难以同时进行双侧椎动脉成像及 动态影像学观察,因此有条件者应选择MRA检查,其对诊断椎动脉病变的敏感性达到97%,特异性达98.9%,MRA 可以从任意角度重建血管影像,并可同时行颅脑、颈椎MRI检查,能够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体征: 颈部触诊可发现棘突、横突、椎旁肌、枕外粗隆下方、肩胛上区及锁骨上窝有压痛,颈部肌肉板结或两侧紧张度不 对称。上位颈椎棘突和枕大神经(风池穴)压痛是颈性眩晕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颈部棘突偏歪(尤以颈2棘突 偏歪多见)及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曲,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受限。1/3的患者旋颈试验阳性。
中成药和西药治疗: 近年来报导中成药和西医治疗颈性眩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有前庭神经镇静剂,如安定、利多卡因等;抗胆 碱药,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常用中成药,如川芎嗪注射液、复 方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现将常用药物分述如下: 川芎嗪注射液 川芎嗪为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和释放,调节改善脑部及内耳循环,起到 缓解和消除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作用。 刺五加注射液 刺五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增加脑供血量的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 镇静作用。 葛根素注射液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的一种单体,属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 ,并可改善高粘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扩张冠脉及脑血管,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氟脑嗪、氟桂嗪)是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脑血管阻力,从而保护脑血流量, 还可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抑制眼震频数及时程。 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培他啶)属拟组织胺类药,主要激动Hl受体,致血管扩张,其扩张血管作用较组织胺更为持久,尤其 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具有强大的血管扩张作用。另外倍他司汀还能抑制血浆凝固,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 度和血脂,它还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使椎动脉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维脑路通 维脑路通(托克芦丁)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的作用。
治疗颈性眩晕都有哪些方法?
手法治疗: 纵观文献,颈性眩晕的手法治疗种类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舒筋理筋手法):如侧 滚、指揉、掌摩、拿捏等手法;②颈肩部穴位刺激手法:如揉拿风池、肩井,揉按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 ;③颈椎徒手拔伸牵引手法,包括徒手坐位自重牵引和卧位牵引;④头面部手法:拿五经,推印堂、推眉弓,按揉 睛明、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等;⑤关节活动手法(整骨复位手法):如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颈椎侧扳法等 。以上五种手法在临床中多配合使用。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及穴位刺激手法作用在于主要在于松弛颈部紧张痉挛 的肌肉,恢复骨性结构周围变性软组织的正常功能,增强脊柱稳定性,改善血循环,消除和改善椎间关节和颈部软 组织的炎症,消除其对交感神经的炎性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的作用;头面部手法目的是使头部血循 环加快,消除头部血管紧张,使脑组织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调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椎徒手牵引能够扩大椎间 孔与椎间隙,解除神经激惹,使椎间盘压力减低,可使椎动脉的扭曲在垂直牵引下得到改善,从而使血液通畅,以 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颈椎间的稳定,减少椎体间的位移,消除椎体运动对脊髓、交 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
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眩晕的发生多 与肝关系密切,如文献记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在中医学中有内风和外风之分。此条中的“风”,当指内风所致的动摇抽搐等症状 。“掉”,摇也,指头面肢体动摇振颤不定的病症。“眩”,指眩晕,即头晕目眩的症状。内风导致的抽搐、掉眩 、眩晕大都与肝有关。
脑动脉硬化 本病主要症状为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与颈椎活动无关,而且多伴有眼底动脉、主动 脉、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血压方面,其特点是舒张压高,收缩压低,即脉压差减少。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总胆 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增高,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等。 眼源性眩晕 本病多因眼肌麻痹,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便可缓解,但颈性眩晕患者闭目时,眩晕依然存在。 第4脑室或颅后凹肿瘤 第4脑室或颅后凹肿瘤可直接压迫前庭神经及其中枢,并多引起颅内压升高,而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 征,血压升高。患者转头时也可突发眩晕。颈性眩晕没有颅内压升高。若颅内肿瘤无颅内压升高,则需作CT或MRI 检查方能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