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文解字话地理

说文解字话地理


味则淡了许多。而如果有心回到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尤 其是到篆体字和甲骨文的源头层面上,其本身揭示的人 类对自然界、社会环境、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认识过程、 价值判断,是大大超越我们预料的,乃至会有一种“原 来如此”的感慨。
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使之与地理的美丽邂逅成 为可能。“地理”的“理”本指玉石的“纹理”,表示 在雕琢玉石时若顺着天然纹理走就可事半而功倍,后引 申为“路径、道理”,所谓“地理”即指地球上万事万 物因缘际会的法则、道理。很明显,其也有一个追溯的 思想,并不达事物演化的源头不罢休。在这个意义上, “汉字”和“地理”就产生了汇合点。
说到这里,刚才那位同学眼睛一亮,耳朵都竖起 来了,没料到地理课还能揭示家族渊源,气氛慢慢变 得活泼而融洽。我继续乘热打铁:“郭”的象形是两 座相望的城楼,表示几个城门之间的围墙(城市的护 城墙),引申为“外城”,城市的内城叫做“城”, 城市的周边称作“鄙”,城乡之间为“郊”[6]。从生 产上看,城市多手工业(如“邛”字),郊外多农业 (如“鄙”字,所谓“鄙人”即是城外农事生产者的谦 称)。在边说的过程中,边和学生绘制下图(图5)。
“汉字”与“地理”的第二个交汇点是两者均取 材丰富,视域宽广,内涵深刻。天上地下,古往今来, 政经文体,皆为所用。尤其对一个“胸中有丘壑”的 地理学生来说,一种“通透”“跨界”和“链接”的 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气象气候关乎“天”,地质地 貌关乎“地”,城市人口关乎“人”,工农经济关于 “商”,这林林总总若能以“字”为连接纽带,围绕其 经验,形成“生活-学习-文化”的共同体。在学生有 观感、有体会、有记忆的生活场景中,将学科与文化对 接上,迸发的活力将无可估量。
从具微的事物开始,形成一般的地理概念,再提 炼出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直至具备地理的学科特 点,这是地理科学的认知结构或认知规律(如图1所 示)[3]。
图1 地理认知结构金字塔
图2 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针对此种规律,是否可以按照地理学科的认知结
构金字塔,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汉字教学结构金字塔?
经过研究,笔者将之结构化,整理成“精确的专用
示太阳被四周的草给隐没,表示黄昏;“杳”,太阳完 全落在了林木之下,表示白天消失,黑夜来临。
显而易见,从“旦-早-杲-日-暮-杳”的变化中, 古人就言简意赅地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说清楚 了,这比地理书上写几页都要强。同时,一种文化的无 限美感,一种智慧的持续张力,让人深深着迷,国学的 精妙与魅力,也都在其中。类似的,还有“大-天-吴夫-扶”等(揭示“人地关系”的变化,与地理知识的 贴合度,可说是几近完美)。群字型的优点不言而喻, 搜集的难度也不大,其占“选用字”的42.1%,“字 组”的19.7%,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图6
图7
图8
再如“仙”“俗”二字,几乎不需要字源学的知
识,我们就看出来有“仙人居山上,俗人处谷底” 的
含义。 从地理上寻解,则可联系“气候”知识:清气
轻盈而抬升(海拔愈高,空气愈稀,杂质较少),浊
气污重而下坠,所以登高之处,空气清新,适宜修身养
性,而市井混杂、污浊难辨,当然只能叫“俗世”了。
该型的字有较强的对比性,能突出知识的特性和
所以,当地理邂逅汉字,产生无数“意在字外” 的动态生成后,一场崭新的、美妙的、令人期待的教学 建构已经成为了可能。
三、新结构的建立 基于几次成功的课堂“试水”,自然可以想到: 是不是可以系统地梳理“汉字”与“地理”的关系,以 达到在知识上的平行对接呢?于是,笔者主要从字源 学和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参考吴苏仪先生《画说汉 字》、左安民先生《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 变》、吴东平先生《汉字文化趣释》、何九盈等先生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李梵先生《汉字的故事》、罗 建平先生《汉字中的身体密码》等著作的基础上,按地 理知识结构中“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板块, 做了全面的审视和遴选,找到最有地理教学价值的汉字 152个,且根据字形、含义的相关性又分成71组,每组 或单字或数字不等,几乎能完全覆盖现行教材的所有中 高考知识点(以“湘教版”教材为基准)。随着研究的 深入和角度的日趋多元化,今后将有更多的汉字可供备 选。 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制成“汉字文化对 地理教育教学的启示表”(“表2”为节选),分 “字型”“字源”“地理知识分布”“教育方法/意 义”“知识结构”等几个指标。
57
2015 年 第 17 期
教学杂谈
“干”(带火字底或“日”旁)的特征。再就“蘇”这 一个字而言,从“艹(草)”“渔”“禾”三部分里就 已经能窥到江苏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奥妙所在了。
在“一般的地理概念”层面上,就“地形”而 言,我们选用“对字的组合”有山、丘两字。很多学生 对“山地”和“丘陵”的区别仅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准 确分辨,甚至在书面表达中,以“丘凌”“丘岭”代替 “丘陵”,令人啼笑皆非。其实,我们从甲骨文的角度 看,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五岳”“岳丈”等为什么在中国地位如此崇高,即可
得到合理解释。
而对错别字问题,同样可以让课堂生动而
不乏地理趣味。比如,所有带“冫”的字,都和
“冰”有关,因为前者就是后者的象形,其篆体
作“ ”(这是古人对冰层的描绘)。与此相关,
“寒”“冷”“冬”“冻”等字自然都与“冰”
或“严寒”有关。从另一方面说,汉字凡带“左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节课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 不超过30分钟,如果不注意运用教学技巧,很多人会 “开小差”。笔者在一次教学中发现某位姓“郭”的学 生特别没有精神,学习很懈怠,恰巧当时说到城市,临 时插了一段:
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从“汉字 的密码”找到线索。比如,现在给大家看一个字(在 黑板中画出“邑”的甲骨文)。据考证,字的上部 是一个长方形,表示四周的城墙;下面是一个坐着的 人形,表示人口的聚居地。[5]这个字即“邑”,表示 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市。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邑” 现在不常用,但它演变成的“右耳朵”,却组成了 “郭”“邵”“邓”“郁”等姓氏——凡是你的姓氏有 “右耳朵”,就表明你的祖先是城里人哦!
单字型的汉字,能自成一体,可算作微言大义; 用起来很简便,效果也佳,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25%,“字组”比例竟高达53.5%,可见独立性是很强 的。当然,它的缺点是稍显单调,同时,选字也不容 易。
2. 复字型,即采用具有“相反”“并列”“类 比”等意义的两三个字来重新解构某一地理知识, 给人达到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比如 “暴”“康”“秦”三个字的篆体,前者(图6上部是 “日”,中间是两只手,下部是“米”)表示是“晒 米”,中者(图7中间是个筛子,下面是掉落的米糠) 是“筛米”,后者(图8中间是两只手,上部是杵,下 部是“禾”)表示“舂米”,三字叠加就体现农业的生 产过程。
4. 繁字型,主要指繁体字或繁-简字变化之间的地 理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字,繁 体是“學”。从字的构成上看,上部是两只手,符号 “爻”的解读繁多,这里取“渔网”之意,合起来是 “双手结网”之意,其下是个“子”(孩童),表示正 在学习。该字不仅可以和地理中的渔业类型知识相匹 配,特别重要的是某种价值观的传递:教学合一、教学 相长(“學”字的上部指“教授”,下部指“学习”, 二者天然合一,殷商文献中的“王学众”即表示“王教 众人”之意[8])。读懂此字,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教师 也颇有启迪和反省!
二、“新视界”的生成
图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种教育-教学合一的课 堂建构中,汉字与地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文字之
58
教学杂谈
2015 年 第 17 期
妙,学科之奥,张弛之间,相得益彰。更令人意味深 长的是,透过“汉字-地理”的教学建构,还可窥视到 国学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以上述的“邑”字为例,它 常形变成“阝”(如“郭”),却也可以不形变(如 “浥”),其中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形旁为阴,声旁为 阳”,阴主阴柔而形变,阳主刚强而不形变,这与我国 秦汉以来的哲学观、价值观有着深刻联系[7]。只要稍加 研究,现存汉字中带有如此“哲学气质”和“文化密 码”的还有很多。
另外,人口、城市、生产、建筑等社会事物, 图腾、器具、地产、生物等区域事物,也是汉字 的取材范围。如“羊”是畜牧业的代表,上古时 期黄土高原区域多以此为图腾,今天的常用字中 “美”“祥”“善”“鲜”等,凡有美好寓意的, 多始于此。甚至部落生育后代,凡男性,即姓“羌” (“羊”与“人”的叠加);凡女性,即姓“姜” (“羊”与“女”的叠加)[2],这两个古老的姓传至今 天已近5000年。

重点,并且生动形象,独辟蹊径,言之成理。缺点是
主观性稍强,易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故须做充分的
考证和辨伪工作,以防贻误。它占全部“选用字”的
18.4%,“字组”的21.1%。
3. 群字型,即采用4个以上汉字,以一种“动画
片”或“连环画”的形式,动态地表达某种地理概念或
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最受学生欢迎。比如以“太阳高度
耳旁”(阝)的,都和陡峭的地势有关,比如
“陡”“降”“阶”“险”等,因为其本为“阜”字,
篆体写作“ ”(很像一个画满等高线的陡崖,可以
联系等高线教学),所以,只有写作“丘陵”才算唯一
正确。
在“基本概念与原理”和“地理学科观点”上,
“普通的字群排列”和“优化字群、汉字哲学”也大有
作为。举例如表1。
表1
显然,如能充分挖掘,地理这门古老而厚重的学 科就能以“汉字”为枢纽,有效联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 验、生活常识、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一扇新的大门就 此开启,学科新型的建构角度和组织形态更会让人莫名 兴奋。
一、“新发现”的邂逅
在传统意义上,“汉字”本身,不管是从字源角 度看待,还是文化角度理解,都属于国学范畴,而国学 与地理的学科边界,乃至意识边界,是鲜有交集的,并 没有多少人能看出两者的共性。以今天的汉字发展来 看,标准化、符号化、抽象化令之“信息传递”的功能 大为凸显(如同西方的拼音文字),而美学和艺术的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