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
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
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
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中心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何最高目的。
对于时代何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全剧由魔鬼分别与上帝、浮士德的两次赌约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
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提出了有关人类前途的重要思想:即人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向恶,还是达善?再其后的五个悲剧中,歌德想告诉人们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究竟对人,对人生有何等意义?浮士德经过漫长的遍历之后,发现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认为第一是他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自己也说:他敢于和魔鬼打赌,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之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
浮士德在遭遇了爱情悲剧后,良心备受谴责,但不久就又恢复了活力,感到生命的脉博在新鲜活泼的鼓动,而在生命将至的时刻,“忧愁”女神溜了进来,对他吹了一口忧愁之气,使他双目失明。
这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他一生积极进取,坚强不屈,几乎从不伤心悔恨,面对忧愁,心中依然充满战胜忧愁的信心。
他说我知道忧愁“她有极大能量,她能使人失去一切积极的进取心,失去一切意志,使人虽生犹死。
”但他却不肯低头。
最后,他说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然后倒地而死。
追求停止了,心灵满足了,生命也随之停止。
可见,生命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息追求之中。
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
一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给少女葛丽卿一家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如浮士德自己所说:“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湎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
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
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这种活力说明人类的愿望是没有止境的,止境是行动的终点,而人却是应该永远前进的。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灰色的是一切理论,绿色是生活的黄金树”。
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投入生活生活就难免经历磨难。
但经过所有的失败后,他不断的重新开始,又不断的跌落下去,直到最后又重新抬头。
尽管他失去了安宁,在生活中屡反错误,但浮士德没有停留,他向前的渴望超出任何停顿。
他超出封闭的一己世界,走向了更高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在完成了自己伟大而艰难的精神探索后,最终达到了“人的幸福只存在与为他人尽力之中”的境界。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还是用浮士德的自白来作为结尾吧,这些已经告诉了你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追求什么,实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