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克病人抢救流程及护理课件

休克病人抢救流程及护理课件

若休克严重,静脉已萎陷,穿刺确有困难,可行静脉切开 术以免耽误抢救时机。有条件的对严重休克患者可行中心 静脉压测定,以了解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估计休克状态、 右心功能、输液速度、衡量治疗效果,以便输入高渗或刺 激性较强的液体,如氯化钾溶液。 (2)不予以纠正,
及时补液和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仍难以缓解,故可使用 碱性溶液,如5%碳酸氢钠溶液、11.2%乳酸钠溶液等。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①使用血管扩张药之前应补充血容量。 ②心率大于120次/分者忌用异丙肾上腺素以免引起心律 失常。 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停药时逐渐
(4)改善心脏功能 重度休克可使心脏功能降低。如经上述补液、纠正酸中
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仍未好转,血压降低而中心静脉压 升高,反应心功能受累明显,可选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以增强新 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血量。 ①体位(中凹卧位)
将患者上半身抬高15度,下肢抬高20度,这样在增加回心血 量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②保温
休克患者因周围循环衰竭,体温常低于正常,有四肢厥冷症状,
力而进入休克期。这时患者出现出冷汗、四肢冰凉、皮肤明显苍 白、尿少或根本无尿、口唇及肢端发青,严重时全身皮肤黏膜明 显发青等症状。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 应迟钝,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这时医生检查会发现患者 的血压不断下降,甚至测不出血压,脉搏也摸不清。如果出现消 化道出血或皮肤、黏膜出现淤斑,则提示病情已经发展至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的阶段。如果患者呼吸困难、烦躁、皮肤青紫越来越 厉害,而且通过吸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就应考虑患者出现了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症。 2.休克时器官出现的损害 患者发生休克后,全身各器官、各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受损较明显的器官如下: (1)肺休克时的缺血、缺氧,可使得肺部的毛细血管、肺泡细 胞受到损伤。而且治疗休克还可以引起肺部小血管栓塞,导致部 分肺泡萎陷、不张、水肿,部分血管闭塞、不通畅,结果就是流 入肺部的血液不能很好地从肺得到氧气,各器官也就供氧不足。 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应盖棉被或毛毯保暖。被盖应轻暖,忌压盖过重,但不宜用热水 袋加温,因热水袋能使周围血管扩张,加重休克,加温过度还可 增加组织氧耗量,增强分解代谢,使酸中毒加重。如有高热,为 降低代谢,减轻缺氧,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但一般不要求将体 温降得过低(低温治疗除外),一般维持在37~38℃即可。
5.止血及妥善包扎伤口 对于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立即止血。一般外出血多采用加压包扎法,
三、临床表现
1.休克的类型 根据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将其分为休克 早期和休克期,也可以称为休克代偿 期和休克失代偿期。 (1)休克早期 休克刚开始时,人体对血容量的减 少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这时中枢神经 系统的反应是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 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血容 量减少的症状还不是很明显,患者开
休克病人抢救流程及护理
休克
一、病因: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其分类亦有很 多种方法。从临床角度按其病因和生理的 特点可分为如下几种:
(1)心源性休克 (2)低血容量性休克 (3)感染性休克 (4)过敏性休克 (5)神经源性休克
二、病理生理
不同类型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为机体 组织氧供与氧耗失衡所致的循环 功能不全。临床性休克均有一个主导病因, 但随着休克的持续或进展,其他病理生理 学机制也会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血红 蛋白携带的氧25%用于组织消耗,返回到 右心的静脉血血氧饱和度为75%。当氧供 不能满足氧需时,最初的代偿机制为增加
少用或慎用止血带止血法,对骨折者加以固定制动,对开放性胸 部伤应及时实施密封包扎。 6.镇静止痛
酌情使用镇静或镇痛药物。疼痛剧烈时,可给予肌注或静注吗啡 5~ 10mg。但严重的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有呼吸困难的伤员禁用或 慎用。 7.预防压疮
休克的患者病情重,多卧床,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定时翻身拍 背,保护好受压部位,做好皮肤护理。 8.心理护理 对烦躁不安不合作者,应体谅劝解,温和耐心的加以抚慰。如果
患者意识模糊,则应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危重病情,以免给患者 增加恶性刺激。同时适当向家属讲解病情,安抚其情绪,是家属 共同配合医疗护理。
谢谢
工作范文,仅供参考!
如需使用,请下载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四、护理常规
1.病情观察 观察意识与表情;观察脉搏与血压的 变化;观察呼吸的频率与深度;观察皮 肤、黏膜的颜色、湿度与温度以评估末 梢循环状态;观察尿量、伤口情况与体 温。 2.体位
仰卧中凹位,上身抬高15度,这样 在增加回心血量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呼 吸循环功能。
4.输液护理 (1)早期建立输液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 对于休克伤员的输液,应先快后慢,选用粗大头针、多通 路、提高输液瓶高度及加压输液等方法使液体迅速输入。
(2)肾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肾脏就不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严重时可导致肾脏缺血坏死,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3)脑部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缺血、 缺氧又可引起脑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升高,从而出现脑水肿 和颅内压增高。这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昏迷。 (4)心休克时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最后 引起心脏肌细胞损伤。 (5)胃肠道休克可引起胃肠道溃疡、肠源性感染。 (6)肝休克可引起肝缺血、缺氧性损伤,肝脏功能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