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强化育人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摘要】2017年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考查目标,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彰显文化自信,体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积极成果,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及语文学科建设,体现“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考试功能。

【关键词】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文化传统语文教育教学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从构架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的格局调整。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全国Ⅰ卷供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使用,全国Ⅱ卷供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使用,全国Ⅲ卷供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使用。

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卷、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

从近年语文科所呈现出的特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数量最多,所有考生都参与测试;二是内容涉及面最广,语文是母语学科,内容涵括传承优秀文化、社会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材料信息;三是社会关注度最高,仅就作文而言,每年都是开考当天的头条新闻。

从社会功能看,语文除了履行应有的考试选拔功能外,还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教学的反拨引导和社会舆论焦点牵引功能。

因此,在语文科考试改革的设计中,始终把“为谁选拔人”“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拔人”作为考试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设计高考要突出其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枢纽环节的作用,让一项单纯的考试生发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一课的积极作用。

因此,2017高考语文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动作指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三个突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试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试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体现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一、科学实施试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考命题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是语文科考查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试题呈现的基本语境和主要底色。

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立意高远,强化试题的引导作用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好的作文试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

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依此设题,由小见大,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调动所知所学所感,理性思辨;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积极展现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从考后的作文阅卷情况看,确实能够使思维水平高、综合素质强、语文积累厚实的考生脱颖而出,实现了考查的预期设计。

再如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引导考生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将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紧密结合,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固本壮基,突出语文引导的定位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整体设计力求做到春风化雨,引领考生自然领会、接受试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仍以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试题以考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又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指令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做勾连,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显然,这样的写作试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2017高考语文的阅读试题也力求生动可读,运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如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

又如: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涉及的“垃圾污染”问题,会让许多考生深有感触,材料一揭示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提出的破解之道,有助于他们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而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留住乡愁”,也是让考生兴奋的话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要一心呵护并活化乡愁,试题中凝结的浓浓乡土情清晰可见。

值得指出的是,2017高考语文在引导考生价值观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还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如由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既体现了语文考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引导的理性回归,又体现了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现实、勇担社会责任的学科功能定位和责任担当。

3.点面结合,正视时代历史发展2017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通过对热点话题的反映和呈现,打造出语文科推动立德树人落实的思想高地。

“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5月中旬,高考前夕,又喜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未来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语文试题通过试题正面而策略、直接而巧妙地突出了这一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关键词,引人瞩目地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既如实反映了来华留学生的观感,又精彩地将时代主题化于写作材料,引导考生通过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将“一带一路”与其他关键词自由组合,如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

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文章。

此外,语言运用题也直接选取“一带一路”语料,其他试题还精巧设计、与之暗合,力争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考生进一步体认到:这是一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

其他如江苏卷的语用题,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网络病毒侵袭等当今生活的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

天津卷“词云图”一题的阅读与归纳,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巧妙设计,准确测试考生对现象的敏锐程度以及考生的语言表达技巧,符合试题综合性、应用性的要求。

还有全国卷的“雾霾塔”装置、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做义工”“大学选专业”话题,以及时下潮流“互联网+”、快递服务、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机制等,也不同程度地纳入到了语文试卷之中,社会热点和流行语频出,让人感受到了试卷的时代气息,耳目一新。

试卷设计充分发挥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媒体文章等文本中广泛取材的优势,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语文科考查的对象是母语,从语言素材的广泛性而言,这个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

因此,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凝汇中华文化菁华,展现传统的独特魅力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当下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类此,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独特魅力方面的试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1)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情操等相关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