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温病学》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学科,自明清形成自己的体系,已成为研究外感热性病的专门学科。
温病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之外,还有丰富的防治温病的辨证体系和治法、方药,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从医学发展的状况和临床的实际需要来看,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但能够指导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而且已广泛地用于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临床学科中与温病相关的热证的辨证治疗中,并在现代中医急诊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目前中医学中发展得最快的学科之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历代医家对于温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明清以来温热派医家对于温病理论和经验的高度概括。
在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学说是对《伤寒论》六经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其课程内容既有很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有较广泛的临床开拓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变化规律,明确温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解决温病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在具体的学习中,要求重点掌握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联系,以及温病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的全面掌握。
按温州医学院五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讲授54学时。
━━━━━━━━━━━━━━━━━━━━━━━━━━━━教学内容课时────────────────────────────上篇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3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3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2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1中篇第八章.风温 3第九章.春温 6第十章暑温 3第十一章湿温 3第十二章伏暑 3第十三章秋燥 3第十四章大头瘟 1.5第十五章烂喉痧 1.5第十六章温疫 3第十七章疟疾 3第十八章霍乱 3下篇第一章《温热论》 3第二章《湿热病篇》 3合计54上篇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掌握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对温病学的贡献。
㈡熟悉熟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㈢了解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温病学在战国至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病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㈡重点讲解温病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温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㈢一般介绍《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温病的特点。
㈡熟悉温病的概念、范围和分类。
㈢了解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特点。
包括温病共同的特点,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各自具有的临床表现特点。
㈡重点讲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外感热病中除风寒性质的急性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温病常用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
㈢一般介绍温病与伤寒两种学说在学术上的继承、发扬关系;温病与温疫、温毒的关系。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㈡熟悉温病的发病因素。
㈢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伏寒化温病邪、疫疠病邪、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㈡重点讲解温病的发病因素、感邪途径。
㈢一般介绍温邪致病的共性和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两种不同发病类型的温病——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证候和病理。
㈡熟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位浅深和相互传变。
㈢了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卫气营血的病理、证候表现、病位浅深、相互传变。
㈡重点讲解三焦的病理、证候表现、病位浅深、相互传变。
㈢一般介绍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意义及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和它们在临床上的相辅使用。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辨舌、验齿、辨斑疹白涪、辨发热和其他常见症状的方法。
㈡熟悉各项诊法的使用。
㈢了解温病的常用诊法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温病辨舌的方法和常见舌苔、舌质、舌态的辨识。
温病验齿的方法。
斑疹外发的意义和对斑疹的诊察方法。
白涪外发的意义和对白涪的诊察方法。
发热的类型。
㈡重点讲解口渴、汗出异常、呕恶、胸腹不适、神志异常、痊、厥脱的诊察方法及辨证意义。
㈢一般介绍温病的常用诊法及其意义。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温病主要治法和方药的应用。
㈡熟悉温病常用治法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点。
㈢了解温病治法的依据和原则。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温病主要治法的应用: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熄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
㈡重点讲解温病兼挟痰饮、食滞、气郁、瘀血的治疗。
㈢一般介绍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一、目的与要求:㈠熟悉温病预防的方法和对疫情上报的要求。
㈡了解温病预防的意义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㈠重点讲解温病预防的方法和对疫情上报的要求。
㈡一般介绍温病预防的意义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温病预防主要是针对有较强传染性和流行性而言)。
.中篇第八章风温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风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
㈡熟悉风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后期转归。
㈢了解风温的发病特点和风温以肺胃热证为主的病变规律。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风温的辨证论治:1.邪袭肺卫证治(银翘散、桑菊饮);2.肺热炽盛证治:(1)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2)肺热腑实(宣白承气汤)、(3)肺热移肠(葛根苓连汤加减)、(4)肺热发疹(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3.痰热结胸(小陷胸加枳实汤)、4.邪入阳明①热炽阳明(白虎汤)、②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③胃热阴伤(竹叶石膏汤);5.热入心包证治:(1)热陷心包(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2)热陷心包兼腑实(牛黄承气汤)、(3)正气外脱(生脉散、参附汤、安宫牛黄丸);4.余邪未尽,肺胃阴液未复证治(沙参麦冬汤)。
㈡重点讲解风温的病因病机(包括风温的内外致病因素,风温各病变阶段的病理和发展,风温后期的转归);风温的诊断要点;急症处理(对于本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急症,采取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措施。
㈢一般介绍风温概述(包括风温的定义,风温病名的确立,风温初起的证候,风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预防与调护(对于本病范围内的西医典型疾病,采取的饮食、起居、精神、心理、药物等综合预防和调摄护理措施);现代临床医案选。
第九章春温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春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
㈡熟悉春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发生发展规律。
㈢了解春温的发病特点和初起主要表现。
㈠详细讲解春温的辨证论治:1.初发证治:(l)气分郁热(黄苓汤加豆陵、玄参方)、(2)卫气同病(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汤)、(4)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2.邪盛气分证治:(1)热灼胸膈(凉膈散)、(2阳明热炽(白虎汤)、(3)热结肠腑(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
3热炽营血分证治:(1) 气营(血)两婚(玉女煎加减、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热灼营阴(清营汤)、(2)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3)热与血结(桃仁承气汤)。
4.热入心包证治(附:内闭外脱)(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生脉散、参附汤);5.阳气暴脱(回阳救逆汤);6.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7.热灼真阴证治:(1)真阴亏损(加减复脉汤)、(2)阴虚风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3)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8.邪留阴分证治(青篱鳖甲汤)。
㈡重点讲解春温的病因病机(包括春温的内外致病因素,春温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后期转归);春温的诊断要点。
㈢一般介绍春温概述(包括春温的定义,春温初起的病证表现,春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现代临床医案选。
第十章暑温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暑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
㈡熟悉暑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传变规律和后期转归。
㈢了解暑温的发病特点和初起证候。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暑温的辨证论治:气分证治1.暑温本病:(1)暑入阳明(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2)暑伤津气(王氏清暑益气汤)、(3)津气欲脱(生脉散)、(4)热结肠腑(调胃承气汤、解毒承气汤);2.暑温夹湿:(1)暑湿在卫(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蕾饮);(2)暑湿困阻中焦(白虎加苍术汤)、(3)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营血分证治:1.暑入心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2.气营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3.暑热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4.暑入血分(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5.暑伤肺络(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后期证治:1.暑伤心肾(连梅汤)、2.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3余邪未净①暑湿未净,蒙扰清阳(清络饮)、②暑热未净,痰瘀滞络(三甲散加减)。
㈡重点讲解暑温的病因病机(包括暑温发病的内外因素,暑热挟湿与不挟湿的病证特点,暑温由气分人于营血,至后期正虚邪恋的病变规律);暑温的诊断要点。
㈢一般介绍暑温概述(包括暑温的定义,暑温的发病和初起证候表现,暑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
附冒暑、暑秽1冒暑(新加香薷饮,雷氏清凉涤暑法等)..2.暑秽(霍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第十一章湿温一、目的与要求:㈠掌握湿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
.㈡熟悉湿温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传变规律及后期转归。
㈢了解湿温的好发季节、发病特点、初起病证表现。
二、教学内容:㈠详细讲解湿温的辨证论治:1.湿重于热证治:(1)湿遏卫气(三仁汤、霍朴夏苓汤)、(2)邪阻膜原(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3)邪困中焦(雷氏芳香化浊法)、(4)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宣清导浊汤));2.湿热并重证治:(1)湿热困阻中焦(王氏连朴饮)、(2)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3)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3.热重于湿(白虎加苍术汤);4.化燥入血(犀角地黄汤);5.湿从寒化(四加减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6.后期证治:(1)湿胜阳微(扶阳逐湿汤、真武汤);(2)余邪未净(薛氏五叶芦根汤)。
㈡重点讲解湿温的病因病机(包括湿温的内外致病因素,湿温的病型特点,湿热病邪的转化和湿温后期的转归);湿温的诊断要点。
㈢一般介绍湿温概述(包括湿温的定义,湿温的发病和初起病证表现,湿温相当于西医疾病的范围);急症处理;预防与调护及现代临床医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