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

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12.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13.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14.气营(血)两燔证: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病证候。

15.开窍法:是开通窍闭、苏醒神志的治法。

16.疏风散热:用辛凉清透之品,疏散肺卫风热病邪。

适用于风温初起,些在肺卫。

17.清心开窍:用辛香透络、清心化痰之品清泄心包痰热,促使神志苏醒,适用于温病痰热内闭心包的证候。

症见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身体灼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8.豁痰开窍:用芳香辟秽、化痰清热之品宣通窍闭,适用于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清窍的证候。

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或数。

代表方如菖蒲于禁汤、苏合香丸。

绪论: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观点。

——温病的病因《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一一将温病隶属于伤寒晋?王叔和提出“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提出热病可“ 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的主张。

刘河间创造性地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先河,并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辛散解表,寒凉清里的表里双解剂。

清代医家吴鞠通评价王安道“ 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明?吴又可著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传染病学专著)其它温病著作:清代戴天章《广瘟疫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特点:a、致病的特异性,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d、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2、温病按季节分类命名为:春温、秋燥、冬温;按四时主气分类命名为: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展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1、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

致病特点:a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b、易化燥伤阴;c、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致病特点:a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b、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d、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致病特点:a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b、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c、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致病特点:a、病变以肺为主;b、易致津液干燥;c、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3•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2•蕴结壅滞7、疠气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2•传染性强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第三章温病的辩证1、卫分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2、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3、气分证临床表现复杂,共同特点为: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饮,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4、气分证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辩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5、营分证的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6、营分证的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身热夜甚,脉细数;营热蒸腾,则口干反不甚渴饮;心主血属营,营阴受热,扰及心神,则见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甚则时有谵语;营分受热,热窜血络,则见斑疹隐隐。

)7、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8、血分证的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辩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红绛。

9、顺传:指按卫、气、营、血顺序邪气依次传变。

逆传:指邪气越经而传的现象。

第四章温病的常用诊法1、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的3-5点。

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升高的征象。

2、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就扪始感提问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3、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4、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5、口渴不欲饮的情况:a湿温病初起。

b、温病热入营分。

C、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瘀滞并存。

6、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并称,为邪热扰乱心包的表现。

7、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邪蒙蔽心包。

9、厥脱:厥脱是温病过程中的危重症之一。

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重者逆冷到膝、肘,轻者到踝、腕。

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

10、斑、疹的形态: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11、斑疹的病机: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

12、斑疹色泽(选择题):若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若色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若晦暗枯槁则为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的危象;若色黑为火毒极盛,病势严重,但黑而光亮,说明气血尚充,治疗有望;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此为火郁于内,气血尚活,亦可救治;若黑而晦暗,则不仅热毒锢结,而且正气衰败,预后不良。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逆证一一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13、舌苔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舌质主要反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14、舌苔白厚而腻: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多见于湿温病,邪在气分,湿浊偏重。

15、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肺气受伤不能布化津液。

16、舌苔白腻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的征象。

一般属于气分病变,邪热入营又兼气分湿邪未化也可见。

1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征象。

18、舌苔白厚如碱状(白碱苔):温病兼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多见于湿热类温病。

19、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劫。

20、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白霉苔):主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亏,多见于温病后期。

21、黄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为邪热深入气分的标志之一。

22、舌苔老黄,焦躁起刺,或中有裂纹: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的征象。

23、舌苔灰、黑厚而焦躁甚至质地苍老:为阳明应下而失下,邪热内结,阴液耗损,病在气分的征象。

2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为气血亏虚,气随血脱的征象。

25、红舌多为邪热炽盛渐入营分的标志,或为气分热盛,或为心营火毒。

26、舌尖红赤起刺:多见于红绛舌的早期,为心营之热初起或心火上炎之征象。

27、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的征象。

28、舌纯绛鲜泽:为热入心包的典型舌象。

29、舌绛而兼黄白苔:为邪热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

30、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的征象。

31、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为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

32、舌紫晦而干,扪之潮湿(猪肝舌):为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象。

33、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34、牙齿光燥如石:指齿燥不枯,仍有光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