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州市总体规划概况

德州市总体规划概况

德州市总体规划概况文章来源:市规划局总规办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规划层次(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重点(1)研究德州城市发展战略取向,明确德州市在山东省的地位、发展机遇和不利因素,凝聚德州市的核心竞争力;(2)挖掘并塑造城市品牌,明确产业目标和产业布局,研究市域内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3)探讨政府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进行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的方法,通过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明确市域内空间开发的方向,提出空间管制的范围和主要措施。

(4)解决城市发展腹地不足的问题,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规划和发展理念确定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和发展时序。

一、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1.1 城市发展目标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在国家公路枢纽城市、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上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上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作为济南都市圈西北门户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1.2 城市发展战略(1)品牌塑造战略。

充分发挥本地太阳能产业的优势,全力实施“中国太阳城”战略,打造“中国太阳城”。

(2)空间拓展战略。

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机,实施积极的空间拓展战略,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3)生态网络战略。

在林网、路网和水网“三网合一”的基础上,将以太阳能基础设施为载体的“光能网”融合进去,实施“四网合一”的城市生态网络构架战略,形成以太阳能利用为特色的、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

(4)区域提升战略。

站在区域中心城市的高度来研究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其在市域内及冀东南、鲁西北地区的核心带动能力。

表: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指标分类大类代码指标分类中类代码指标名称说明2010年2015年2020年指标类型经济指标1 GDP指标11 GDP总量(亿元)1657.82 3335 5877 引导型人均GDP(元/人)29773 56300 94800 引导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 36% 40% 引导型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亿元/km2)- 20 25 控制型社会人文指标2 人口指标21 人口规模(万人)570 590 620 引导型人口结构(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14.8% 15% 14% 引导型医疗指标22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医生数(个/人)27/14 35/20 40/30 控制型教育指标23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半径1000米1000米800米控制型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90% 控制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 25% 控制型居住指标23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16 m2 18 m2 控制型就业指标24 预期平均就业年限- 30年30年引导型公共交通指标25 公交出行率- 15~20% 25-32% 控制型公共服务指标26 各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m2/人)14.9 15 16 控制型人均避难场所(m2/人)0.5~1.0 0.8~1.2 控制型资源指标3 水资源指标31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亿m3)25.59 27.6 27.6 -万元GDP耗水量(m3/万元)136 70 40 控制型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比值)85% 85% 控制型能源指标32 单位GDP能耗水平(Tce/万元)1.2 1.0 0.8 控制型能源结构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16% 17% 引导型土地资源指标33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m2/人)110 108 控制型环境指标4 生态指标4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68% 30% 35% 控制型污水指标42 城镇污水处理率74.3% 90% 95% 控制型资源化利用率- 30% 35% 控制型垃圾指标43 无害化处理率51.6% 80% 85% 控制型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85% 90% 控制型大气指标44 SO2、CO2排放削减指标- 20% 25% 控制型二、市域产业发展规划2.1 发展目标及定位环渤海制造业生产基地,济南都市圈的生产性服务业次中心,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冀鲁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鲁西北冀东南的商贸物流中心。

2.2 主导产业选择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2.3 产业发展策略(1)区划调整,壮大中心(2)内联外引,南融北接(3)产业集群,政经互动(4)传统产业,提升巩固(5)新兴领域,先行先试(6)生产服务,发展根本三、市域空间管制分区(1)禁止建设区包括《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域引水干渠流域沿岸两侧100m的范围和水库水源沿岸200m范围等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湿地森林保护区和主要干流两岸100m范围以及次要干流两岸50m范围的生态防护走廊。

总面积6408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2.0%。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禁止建设区的土地;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生产、生活设施进入禁止建设区,并且尽量避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干扰;严禁在森林公园、生态湿地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及其他毁林行为。

(2)限制建设区包括《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一般农田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滞洪区、重要地下资源蕴藏区,用地面积约2136km2,占市域土地面积的20.7%。

限制建设区内严格限制各类建设项目的准入,防止耕地的流失;开采区应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执行相应的环保准入条件,严格控制矿产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新建矿区的居民点尽量向附近的小城镇集中,将资源开采与促进本地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提前做好开采塌陷区的治理规划,地下资源开采区以及开采后的塌陷区地面不得进行城市建设;积极治理已因矿产开采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区。

(3)适宜建设区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的区域,用地面积约1792km2,占市域土地面积的17.3%。

适宜建设区内应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功能结构的合理布局,形成集群化产业园区,协调重要基础设施和区域环境建设。

四、人口与城镇化规划近期2015年,市域人口592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率达55%。

规划中期2020年,市域人口620万人,城镇人口372万人,城镇化率达60%。

五、市域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5.1空间布局结构规划规划德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区”。

(1)“一轴”依托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原京福)高速形成的与京津、济南等城市对接(“南融北接”)的区域发展轴。

是市域经济发展走廊,也是济南都市圈德济泰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带”:德滨城镇发展带及德商城镇发展带。

德滨城镇发展带,由德州市区、宁津、乐陵、庆云延伸至滨州,为商贸产业带;德商城镇发展带,自市区辐射至夏津,并进一步拓展至临清市,为生态经济发展带。

(3)“三区”:中心综合经济区(中心城区、陵县、宁津、平原、武城,辐射夏津)、黄三角示范经济区(乐陵、庆云)以及济德经济协作区(齐河、禹城、临邑)。

5.2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确立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结构.表:城镇等级结构体系一览表等级规划人口数量城镇名中心城市144 1 德州市区次中心城市15-35 10 齐河、禹城、陵县(于集乡)、平原、夏津、临邑、乐陵、武城(武城镇)、宁津、庆云中心镇2-5 5 杨安(寨头堡)、黄夹(大孙)、祝阿、老城(杨庄)、鲁权屯1-2 19 临南、德平、边临、糜镇、柴胡店、时集、大柳、恩城、王凤楼、潘店、宣章屯(大黄)、赵官(胡官屯)、尚堂、常家、苏留庄、宋楼、伦镇、房寺、张庄一般镇0.5-1 37 郑店、化楼、花园、孔镇、朱集、兴隆、林子、郑家寨、丁庄、滋镇、神头、宋家、大曹、杜集、长官、王庙、腰站、前曹、王打卦、坊子、仁里集、焦庙(刘桥)、华店、表白寺(安头)、马集、李家户、甲马营、郝王庄、四女寺、双庙、东李官屯、郑保屯、田庄、新盛店、辛寨、十里望、梁家0.2-0.5 30 铁营、丁坞、西段、孟寺、理合务、翟家、宿安、徽王庄、前孙、义渡口、保店、相衙、刘营伍、张大庄、张华、王杲铺、三唐、中丁、东辛店、徐园子、崔口、严务、香赵庄、白马湖、渡口驿、雷集、莒镇、李屯、安仁、辛店六、城市性质与规模6.1城市性质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6.2城市规模规划近期2015年,德州城市人口规模1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35.95km2。

规划中期2020年,德州城市人口规模14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3.13 km2。

七、城市用地布局7.1 规划结构以东西向依托原东风路为主要发展轴形成“一带三心三城”、水绿天然分隔的组团发展结构。

“一带”:东西向发展带,主轴从西向东依次串联老城中心区、河东新城中心区、高铁新区中心区,并远景延展至陵县城区;“三心”:三个市级发展核心,即老城区商贸中心、河东新区公共服务中心、高铁新区商务中心。

其中河东新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未来德州城市发展的中心,是德州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商务中心的所在地。

“三城”:老城区、河东新区、高铁新区三大城区。

三城以河流为自然分隔自成组团,组团间依托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四条河流形成滨水生态廊道及景观廊道。

7.2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居住用地4498.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38%,人均居住用地31.24平方米。

按照功能区划及居住社区规模控制,将3个城区居住分为8个居住片区,建设共33个居住社区。

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用地面积按照不少于居住总用地的10%控制,主要安排在运河、天衢、新华、河东新区、高铁产业区等片区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地段。

7.3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449.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00%,人均17.01平方米。

公共设施布局归纳为“一主两副一轴一带多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