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公示图为,《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部分图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城市绿地水系、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综合防灾、中心城区发展时序规划等规划。
据了解,《规划》自2009年开始编制,已经先后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行政审查,现已完成规划草案并进入上报审批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程序要求,现向社会公示。
以下为公示的文字内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介一、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1、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包含市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2个县级市(乐陵市、禹城市)、8个县(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鲁西北、冀东南交通枢纽和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在国家公路枢纽城市、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上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上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作为济南都市圈西北门户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力争到2020年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协调的现代化大城市,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准备;远景通过巩固提高,争取实现现代化,将德州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城市。
2、人口与城镇化规划近期2015年,市域人口592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率达55%。
规划中期2020年,市域人口620万人,城镇人口372万人,城镇化率达60%。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大力强化中心城市发展同时,以提高市域城镇化质量为目标,根据“优化市域城镇布局,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合理发展一般镇”的指导思想,逐步确立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结构。
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规划德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区”。
“一轴”依托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原京福)高速形成的与京津、济南等城市对接(“南融北接”)的区域发展轴。
是市域经济发展走廊,也是济南都市圈德济泰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带”:德滨城镇发展带及德商城镇发展带。
德滨城镇发展带,由德州市区、宁津、乐陵、庆云延伸至滨州,为商贸产业带;德商城镇发展带,自市区辐射至夏津,并进一步拓展至临清市,为生态经济发展带。
“三区”:中心综合经济区(中心城区、陵县、夏津、平原、武城,辐射夏津)、黄三角示范经济区(乐陵、庆云)以及济德经济协作区(齐河、禹城、临邑)。
5、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区域共享为指导,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在规划期末形成高效、安全的市域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为市域城乡生产、生活、防灾提供多方位保障四、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1、城市规模规划近期2015年,德州城市人口规模1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37.5 km2。
规划中期2020年,德州城市人口规模14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5.52 km2。
2、城市总体布局结构(1)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选择根据城市用地发展限制条件分析,规划建议德州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可适度向北发展,必要时应突破行政界线影响,扩大城市发展规模。
(2)规划结构以东西向依托原东风路为主要发展轴形成“一带三心三城”、水绿天然分隔的组团发展结构。
“一带”:东西向发展带,主轴从西向东依次串联老城中心区、河东新城中心区、高铁新区中心区,并远景延展至陵县城区;“三心”:三个市级发展核心,即老城区商贸中心、河东新区公共服务中心、高铁新区商务中心。
其中河东新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未来德州城市发展的中心,是德州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商务中心的所在地。
“三城”:老城区、河东新区、高铁新区三大城区。
三城以河流为自然分隔自成组团,组团间依托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四条河流形成滨水生态廊道及景观廊道。
3、城市规划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4498.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38%,人均居住用地31.24平方米。
居住用地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河东新区、高铁片区住宅区建设及老城区天衢片区、新华片区的城中村改造。
按照功能区划及居住社区规模控制,将3个城区居住分为8个居住片区,建设共33个居住社区。
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用地面积按照不少于居住总用地的10%控制,主要安排在运河、天衢、新华、河东新区、高铁产业区等片区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地段。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449.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00%,人均17.01平方米。
公共设施布局归纳为“一主两副一轴一带多点”。
一主:依托河东新城以行政办公、文体科技为主的市级公共服务核心。
两副:老城区以商业、商贸为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中心及高铁新区依托高铁站以商业、商务为主的公共服务中心。
一轴:长河大道和康博大道之间、以行政办公设施为中心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轴线,轴线自北向南延伸,依次串联体育中心,市属办公、会展中心等公务服务设施。
一带:指沿东风路形成的城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带。
多点:结合社区建设在各组团中心的居住区级公共设施配套点。
(3)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3316.36公顷,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和西部,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66%,人均23.03平方米。
迁移现状城区污染工业,规划工业以园区模式集中发展,共规划运河工业园区、天衢工业园区、二屯工业区、河东新区工业园区和高铁新区工业园区五大工业园区:运河工业区发展传统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为主;天衢工业园重点发展传统制造业;二屯工业区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工业产业集聚区;河东新区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高铁新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以新能源、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仓储用地699.6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57%,人均4.86平方米。
老城区整合零散用地,形成4个仓储物流园区:保留扩充德州中央储备库德州直属库;规划整合现状沿铁路仓储物流,形成新的德州运河物流中心;北部新建东北物流城综合物流园,二屯工业区沿铁路新建二屯物流园区。
河东新城区以新建扩充为主,形成两个物流园区:保留扩充现状的锦华物流园和新华物流发行中心;改造利用现有资通国际物流中心用地,建设成为青岛港向内陆延伸的直通运输口岸的德州资通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
高铁新区北部建设高铁物流园,作为综合型物流园服务高铁新区。
五、城市绿地水系规划1、绿地系统规划(1)规划目标结合自然河道、湿地、农田、林地形成大型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城市休闲绿地、景观林荫通道、防护绿带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建设优美、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区。
(2)布局结构规划确定德州城区绿地结构归纳为“一环一源四心四带多点”。
一环:外围生态绿环,包含南部生态林及外围农田、林地等自然生态绿地;一源:城市水源——三水厂水库水源保护,包含现有水库周边的防护林带,以及其他生态林带;四心:四个市级公共绿心,运河景区、新湖风景区、长河、高铁公园;四带:依托南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形成的西到东的四条滨水绿带;多点:结合社区建设在各组团中心的居住区级公园。
2、水系规划(1)规划目标通过水系功能梳理和水岸景观设计,加强城市与水岸的互动,构筑“水城一体”的独特风貌;保护现有水体,创造新水体,形成自然流畅的水网,提高区域防洪防涝能力。
(2)水系结构规划深入挖掘现有主要水面的景观、文化、生态特色,构筑城区“四带三环五湖”为主体的水系布局结构。
四带:从西到东分别为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
四带中运河重点打造文化古道;岔河营造城市休闲景观;减河提升观光旅游价值;马颊河构筑城区外围生态保护屏障。
三环:以四带为纵边,通过构建横向水系连通的相邻的三环。
三环中西环由运河、三干渠、岔河、长庄沟河段构成;岔河、横河、减河、长庄沟形成中央环;长庄沟、减河、减马横河、马颊河、杨庄沟构成南环。
西环将突出文化观光功能;中央环展现城市建设魅力和风采;南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五湖:指城区内部的湖泊,具体为新湖景区、长河公园、高铁湿地公园、运河景区、沟盘河水库。
(3)水系功能规划规划水体功能分为防洪排沥、水源、生态、景观娱乐及其他五类,各河湖水系按照其功能进行整治、控制和管理。
防洪排沥水体主要指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等区域防洪主要通道;水源水体重点指三水厂沟盘河水库,德州南运河将作为南水北调的通道,考虑到其输水功能,应严格限制沿岸工业开发;生态水体包括太阳湖、月牙湖等湿地资源及现状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较好的马颊河、陈段沟、羊角沟等河流;新湖景区、长河公园、运河公园等公园湖泊以及长庄沟、沙王河、三干渠、横河等河流作为景观娱乐水体;兄弟干渠等小型沟渠、连通水系规划为复合功能水体,以保障城区“水网、绿网”系统的完整。
六、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城市整体风貌规划(1)规划目标在保持现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全面完善、优化人工环境,丰富人文内涵,将德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而富有特色风貌的现代化都市。
(2)规划结构以“两轴三心四带”为框架构建要素,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方式,最终形成具有收放的流畅、完善的整体景观空间序列。
“两轴”:规划形成城市综合景观轴与产业发展景观轴两条轴线。
“三心”:德州市老城区、河东新区和高铁新区三大城市风貌景观核心。
“四带”:依托南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形成的西到东的四条滨水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