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皮疹PPT课件

发热、皮疹PPT课件

发热、皮疹查因
儿五科
-
1
-
2
链球菌感染
疑问
5岁,皮疹8天,发热3天 扁桃体少许脓性分泌物,眼睑红,伴分泌物
增多 全身脓疱疹,伴脱屑及蜕皮
N(-) CRP(-) 抗O(-) 伴触痛 予以甲强治疗后皮疹明显好转
-
3
第2天
链球菌感染? SSSS? 疱疹病毒感染?
-
4
甲 强 龙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在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基础上急性发生多个非毛囊性小脓疱 直径小于5mm
体温>38℃ 外周血中性白细胞增多可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15天内脓疱自然消退 皮肤组织病理示角质层下或表皮内脓疱
发病前大多有用药史或感染史 自觉症状有灼热感及瘙痒难忍
-
29
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注意隔离消毒,注意保暖 急性期可采用Ⅱ度烫伤的处理和护理原则,予以暴露疗法,
在红斑基础上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松弛性水疱或大疱, 水疱在额部、颈部、耳后、躯干较多见,尼氏征阳性
-
11
-
12
常因大片表皮易剥脱露出红色糜烂面,颇似烫伤样,继之 结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
可有不同程度的睑结膜充血及脓性泌物,起病1~2 d后出 现典型口周放射性皲裂
-
13
-
14
伴有发热、腹泻等全身症状 合并败血症、肺炎、蜂窝织炎 自限性,7~14痊愈
-
20
病原学检查
应从咽部、鼻腔或结膜原发灶的脓性分泌物取材,进一步 作细菌培养,可鉴定菌种(金萄菌噬菌体分组)及药敏试验
-
21
诊断
临床典型皮损 发病前无特殊服药史 好发于6岁以内儿童并3岁以下多见 多为夏秋季发病 发病前常伴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耳等处化脓性感染
-
22
少数不典型或病情严重者可行组织病理检查
-
5
目前疑问
诊断?SSSS
疱疹病毒感染? 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
激素使用的平衡点?
流行病学?
-
6
引起皮疹的全身性疾病
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特殊性皮肤病 恶性肿瘤
-
7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
8
婴幼儿严重急性脓疱病
全身泛发红斑
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主皮要剥为脱凝固酶阳性 的噬菌体Ⅱ组71型
-
31
系统治疗
早期应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首选耐b-内酰胺酶半合成 青霉素和(或)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
32
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 IVIG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33-34-15
新生儿:骑士病(Ritter disease,全身性剥脱) 婴幼儿:全身皮肤厚白色或棕色絮状脱皮,特别是在面部
和颈部、皮肤皱褶处 年长儿:疼痛性猩红热样皮疹及局部脓疱疹
-
16
-
17
临床分型
周身型(泛发型):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全身皮肤弥漫 性潮红,尼氏征阳性,1~2 天内表皮剥脱,未累及黏膜, 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导致死亡
ETB
-
18
顿挫型(不全型):主要表现为猩红热样红斑。自面部扩散 至全身,为皮肤弥漫性潮红或暗红色,皮肤触痛明显,无 松弛性大疱,不发展到表皮松解剥脱,无杨梅舌与腭部黏 膜疹。尼氏征阳性或阴性,可伴发热
-
19
局限型:表现为大疱性脓 疱疮,疱壁松弛,周围有 红晕,疱易破,可向周围 扩散。可为耳,鼻唇沟及 下颌部坠积性脓疱
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 护理和陪住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尽量减少搬动患儿的次数患者用过的衣物迸行及时消毒
-
30
局部治疗
使用无刺激性具有收敛、杀菌、消炎的药物,如0.5%~ 1%新霉素乳剂,亦可用美宝烫伤膏
对渗出、糜烂、结痂皮性皮损,首选湿敷剂湿敷,面积广 泛者应分次湿敷,防止吸收中毒。如0.1%雷佛奴尔1;5 000~1;10 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
25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大疱或糜烂面积占总体表面积≥30%,或者累计3个独立 的解剖区域≥30%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
皮疹发生在非曝光皮肤
剥脱的皮肤面积>300平方毫米
频繁累及黏膜
皮疹发生48小时内出现触痛
尼氏征阳性
发热
组织活检符合药物诱发TEN
广泛的角质细胞的凋亡
-
26
TEN与SJS
SJS:黏膜糜烂加广泛的暗红色皮损及表皮剥脱面积<10%
SJS与TEN重叠:为广泛的暗红色皮损及表皮剥膜面积达10 %~30%
TEN:广泛的暗紫色皮损及表皮剥脱面积>30%或暗紫色皮
损及表皮剥脱面积>10%而不伴任何散在的皮损 排除标准
非药物引起者 无黏膜受累者
-
27
-
28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
23
鼻、结膜、咽、脐拭子金萄菌培养阳性支持诊断 金萄菌噬菌体分组和ET检测助于确诊 金葡菌产生的ET皮下注射诱导新生小鼠表皮剥脱是目前诊
断SSSS的金标准
-
24
鉴别诊断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高度传染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他病原菌为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等
-
9
发病机制
表皮表剥皮剥脱脱毒毒素素
靶标
桥粒芯糖蛋白I
被 破 坏
表皮内水泡形成 浅层分离 表皮角质细胞连接
SSSS
-
损 伤
ET的超抗原性
10
临床表现
常由口周或眼周开始发生红斑,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及四肢 近端,甚至泛发全身,特别是皱褶部位,以面部、腋窝、 肘窝、腹股沟等部位显著,皮温高,触痛明显,但掌跖及 粘膜部位少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