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疹伴发热

皮疹伴发热


病原学
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电子显微镜照片
病原学2
单一血清型 病毒只能在人胚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中 增殖 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和热,室温下60min、 pH小于6.2或大于7.8条件下即可灭活,对 乙醚敏感
流行病学1
传染源 病人:是惟一传染源 水痘传染性极强,带状疱疹病人传染性相对较 小
出疹期
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达40℃,眼部及 呼吸道症状加剧 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 闻及湿性啰音 胸部X线检查: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 变或肺纹理增多
图 麻疹出疹期皮疹
恢复期
一般恢复较快 T细胞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仍可恢复
T细胞缺陷:可能无皮疹, 病情严重甚 至致死
病原学
•麻疹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球形 或丝状
•直径100~250 nm,核心含单股负链RNA与 核心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囊膜上有血凝素 (HA)及溶血素(HL),但无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较稳定
•在细胞培养中,被感染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 核巨细胞,胞核内与胞浆内含嗜酸性包涵体
临床表现(口诀)
民间俗称“庄家”,意为轮流坐庄
民间总结本病病程分期为“烧(发热)三 天,出(疹)三天,退(疹)三天”,正 好对应了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三期
具体过程为“三齐四透五退七尽”
民间总结麻疹面容为“一把鼻子,一把泪”
前驱期
发热(38~39 ℃)、不适及全身症状 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眼 睑浮肿、眼分泌物增多 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咽部充 血、不适及咳嗽 少数在病初1~2 日内在颈、胸部出现类似玫 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小时即消失, 称麻疹前驱疹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 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或其污染的用具传播 输血传播/孕妇分娩前6日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流行病学2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流行特征
水痘冬春季节小流行,5~9岁儿童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 有慢性疾病及免疫缺陷者
发病机制(1)
病毒经上呼吸道、口腔、结膜侵入
局部黏膜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 分批入血
皮疹伴发热的诊断思路
淄博市中心医院 感染疾病科
皮疹多为全身性疾病的皮肤表现, 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皮疹变化迅 速,有的瞬间消退,有的同病异诊, 有的同诊异病。有时同一种皮疹其形 态、大小、数量及分布也不尽相同。
皮疹的分类
外疹 内疹(黏膜斑)
皮疹的形态
斑丘疹(maculopapulae) 斑疹(macule) 丘疹(Papules) 玫瑰疹(roseolas)
•抵抗力不强,热、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能灭 活,耐干燥和寒冷
麻疹病毒
流行病学
病人为惟一传染源 鼻、咽、气管和眼分泌物含病毒 发病前2日(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均 有传染性,以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尿中也可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传播特点
传播快速, 任何没患过麻疹 又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 (易感人群),只要跟正在患 麻疹的病人见上一面,就会 被感染。
临床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枕后 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发育迟缓 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对于无皮疹性风疹靠临床难以诊断,检测风疹抗体 (IgM或IgG)可确诊
并发症:
1. 关节炎:手足小关节、肘膝关 节(较大儿童,成人);
2. 中耳炎、支气管炎(儿童);
全身淋巴结肿大, 脾肿大; ▪ 约1/3患者在发病后4~6 d出现皮疹, 为
躯干、上肢鲜红色麻疹样皮疹, 少见猩红 热样、疱疹样、多形红斑样皮疹。
正常B细胞
正常T细胞



EBV



感染B细胞
侵 犯 组 织 器 官
细胞毒T细胞 (CTL)
传染性极强,与易感者接触 后90%以上均发病,麻疹病 毒外号就叫“见面传”。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在全身淋巴样组织和器官中增 殖时致敏T、B淋巴细胞
致敏T细胞与受麻疹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 细胞和其他组织的上皮细胞相互作用, 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造成细胞损害及 局部炎症
麻疹病毒 呼吸道黏膜及眼结膜
初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淋巴结病毒增殖
麻疹病毒的弱点
•人类是麻疹病毒惟一自然宿主 •麻疹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太弱 •天下麻疹一个血清型
麻疹减毒活疫苗
所产生的免疫力并不能持续终生
强化免疫(8个月初种,1岁半复种, 6~7岁再次复种 )
原发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 脑衰退,1~2年内死亡。 •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有高效价的IgG或 IgM抗麻疹病毒 •脑组织中的病毒为麻疹缺陷病毒(由于在脑细
发疹前2~5日局部皮肤常有瘙痒、感觉过敏、灼痛,局 部淋巴结可肿痛,部分病人有低热和全身不适
红斑 丘疹 水疱 结痂 成集簇状,数簇连接成片,水疱成批发生,簇间皮肤正 常
5~ 8日后水疱内容物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渗液,最 后干燥结痂
第二病周痂皮脱落,遗留暂进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 一般不留疤痕,病程约2~4周
病毒血症
皮肤、组织器官病变 脊髓后根神经节
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潜伏
分批水痘皮疹
(免疫低下) (刺激因素)
全身播散
带状疱疹
(反复发病)
发病机制(2)
• VZV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表现为分批出现的皮 肤黏膜的皮疹,清除病毒,获得永久免疫
• 水痘痊愈后,VZV病毒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内, 在中老年期易被激活引起带状疱疹、慢性潜伏性 感染
表现:出生体重低、瘢痕性皮肤病变、肢体萎缩、视神经萎缩、白内障、 智力低下等。
2、在产前4天以内,新生儿常于出生后4~5天 发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死率25%~30%。
3、新生儿水痘的皮疹有时酷似带状疱疹的皮疹
图 水痘形态
结 痂
End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沿周围神经相应皮区分布,多限于身体一侧, 很少超过躯干中线
成人水痘的特点
病情较重,皮疹多而密集,病程可长 达数周,易并发水痘肺炎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
病情重,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多而密集,易 融合成大疱型或呈出血性,继发感染者呈坏疽型,若 多脏器受病毒侵犯,病死率极高
妊娠感染水痘
母亲妊娠期患水痘可累及胎儿。与母亲妊娠时间有关。
1、若在妊娠的头4个月,则可能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
出血疹(petechia):瘀点 疱疹(urticaria) 荨麻疹(urticaria)又称风团
斑疹 疱疹
丘疹 疱玫疹瑰疹
图 皮疹的形态
皮疹出现的时间
据过去传染病格局,一般规律出疹是 - 第一日水痘 - 第二日猩红热 - 第三日天花 - 第四日麻疹 - 第五日斑疹伤寒 - 第六日伤寒
可按“水、红、花、麻、斑、伤”的次序记忆 按谐音的记忆法:“水仙花,莫悲伤”
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
麻疹始自耳后、发缘,继而面部,再躯干
四肢 猩红热从颈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
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到发际、口腔黏
膜 天花的疹子多分布于面部和四肢
伤寒则在胸、腹部出现,且数量稀疏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 部位
风疹、幼儿急疹主要分布在躯干
皮疹伴发热的疾病分类:
发疹性传染病: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 非感染性疾病:
概述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传染性很强 •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红 色斑丘疹和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 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 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 发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图 带状疱疹
染期为自发病 始至皮损消退止。
临床表现: 1、儿童和青年多发,儿童多无前 驱症状,青年和成人可有发热,头 痛,咽痛等; 2、皮损:粉红色斑疹、斑丘疹, 部分融合;
风疹特点
临床上总结本病特点为:“1日麻疹,2日猩红热,3 日退疹”,故称为三日麻疹,又称德国麻疹
胞内病毒M基因变异而缺乏合成麻疹病毒M蛋白的能力,从而影响病毒的
) 装配、出芽及释放
水痘-带状疱疹
病原学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alla-zoster virus,VZV)
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 (Herpetovirus)
病毒呈球形,直径180nm ~200nm 核心为线形双链DNA(125kb),由162个壳粒组 成的立体对称20面体核衣壳包裹,外层为针状脂 蛋白囊膜
麻疹粘膜斑
时间:发热第2~3 日出现,持续2~3 日 部位:双侧近第一臼齿的颊黏膜上,1~2 日内迅速增加,相互融合,可见于颊、唇、 龈黏膜 形态: 0.5~1 mm 针尖大小灰白色斑点, 微隆起,周围有红晕
图 Koplik’s spots
出疹期-皮疹
时间:第3~4病日,少数第2~7病 日出疹 顺序:耳后及发际→额、面、颈部→ 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2~5日出 齐 特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 高出皮肤,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 正常,渐后疹数增多、融合呈暗红色, 少数呈出血性皮疹
3. 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流产、 死产、早产或胎儿畸形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 淋巴细胞 先降低, 继而增高;
风疹抗体:发疹时或发疹后1-2 天出现。
幼儿急疹
病因: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 发病特点:春秋季,2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表现:
1. 多无前驱症状,突发高热39-40度以上,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精神状态无明显改 变;
2. 发热3-5天后,突然热退,24h内降至 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