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宁波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及示例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学分:周学时:总学时:
课程类别:(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所属团队/团队方向: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
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七、实验(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纯理论课程不用)
参照以前格式
撰写人:
审核人:
制定时间:年月
课程教学大纲示例一:
《法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Jurisprudence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自主学习课程;(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法学导论、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所属团队/团队方向:法学/经济法学课程负责人:李学兰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
《法理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本科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各部门法学、应用法学而言,法理学关注的是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论。
《法理学》课程既是法学教育的起点,又是法科学生为养成法律人素质而须终生修习的一门知识。
《法理学》知识不仅是国家司法资格统一考试必考内容,更是法学研究生、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单独一门。
法理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科学的法律观和民主的法制观,确立法律思维方法,培植法学理论素养,既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并思考法律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问题,又要通过专门训练养成法律人独特的理念、知识同、思维和经验。
《法理学》将从法理学概论、法律本体论、法律方法论、法律价值论、法律社会论等五个层次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熟悉并掌握法学思维方式,从而为有效地学习其他法学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课堂将重点解析贯串整个法学体系的法学基本范畴,如法、法律、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法律程序、法律方法、法律价;系统介绍法的要素、法的部门、法的体系、法系等法学本体论知识;分析应用法律发现、法律判断、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基本法律方法;分析研讨法的基本价值、法与社会、法律现代化、法治建设等法理学传统理论和前沿问题。
具体而言,法理学对培养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包括:
1、法律理念:经由感性、知性的认知,通过系统的思维,达到对法律理性
化的认识,防止情绪化的表达和人云亦云的盲从;了解法学的特质、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征、法学应有的人文关怀及其与其他社科门类的联系与区别。
2、法律知识:理解法律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法律规则知识体系。
法理学知识体系来自民商法学、行政法学、宪政法学、刑事法学和国际法学等部门法学和社会法学,但又高于部门法学,法理学视野中的法律知识更注重对法律的整体性认识。
一个法律人(LAWER),称职与否,对法理学的掌握程度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3、法律思维:掌握法学法律概念、规则和推理的特点,掌握系统的法学、法律方法论。
法律思维的特殊性是法学得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学的概念虽然源自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比较抽象,仅凭生活经验并不能对抽象的自成一统的法概念进行逻辑展开,法学的类型化和逻辑性思维特点决定了法律知识必须由大学法学院专门讲授。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作用日益渗透至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法学渐成各门社会、人文甚至自然科学门类关注的一门知识,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非但没有弱化法学方法的独特性,反面使得一些新的法学概念、法学方法得以产生,从而使法学知识在开放的同时更加具有自治的专业性、科学性。
4、法的价值判断能力:运用法律解释社会、解决问题。
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唯有掌握了法理学的精华,才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学习法理学的终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法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法理学知识认识社会、解释社会现象、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除集中讲授法理学的基本核心概念、讲解法学基本原理、介绍主要法学理论观点外,注重在以下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以设计引导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
思考复习;
2、组织开展团队学习,通过布置主题调查、案例分析等团队任务激发学生
主导探究问题;
3、经常性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活动,合理安排展示;
4、提供充分的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开展网络阅读和讨论;
5、推荐法理学经典著作,布置读书报告,组织课外读书讨论会;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法、现实的法和理想的法的认识,从而了解法是什么(WHAT)、为什么需要法并且为什么法是这样的(WHY)、法如何运行(HOW)、谁拥有法律思想和法律知识(WHO)。
教学中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不断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理论的实践性,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法
律和法治的信任和信仰。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为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评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者各占50%。
按培养方案要求,本门学位课程学生总评成绩达到75分,方可通过。
期末考试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材料(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
其中客观题(规则知识)约占50%左右,主观题(理论知识)约占30%,技能题(应用能力)约占20%。
客观题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强调准确;主观题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强调创造;技能题考察运用能力,强调严谨。
为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本课程平时成绩占50%,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如参与课堂讨论、网上讨论、团队活动等做出评价,并综合其个人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纪律遵守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谢晖:《法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博登海默(美):《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朱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耶林(德):《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说明:本教案主要根据付子堂主编的《法理学进阶》(第三版)、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第三版)、谢晖、陈金钊合著的《法理学》以及郭道晖主编的《法理学精义》等教材编写而成,并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合议通过。
撰写人:李学兰
审核人:
制定时间: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