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地规划设计

绿地规划设计

1、观光农业是指以农业项目为依托,以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娱乐、劳动、学习等不同旅游功能需求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形态。

2、观光农业类型:a、多元综合性 b、科技示范性 c、高效生产性d、休闲度假型e、游览观光型3、绿化规划设计要点:a、生产区 以落叶小乔木为主调树,常绿灌木为基调树种,配以草花,注意与农作物季相景观互补。

b、示范区 种类相对丰富,注意季相变化和各单位区内的特色c、观光区 以绿色生态为基调,植被景观要活泼多姿,季相丰富,注意散场所,要留足够大的流动空间。

d、管理服务区 一般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植被景观色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

e、休闲区 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可片植观花乔木与花灌木,季相丰富,景观效果好。

4、工厂绿地的组成部分:a、厂前区绿地 b、生产区绿地 c、仓库区绿地 d、绿化美化地段5、工厂绿地设计原则:a、适地适树b、注意防污植物的选择c、根据生产工艺的需求d、勇于繁殖,便于管理6.工厂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及常见抗性树种:原则:1.适地适树;2.防污树种的选择;3.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4.易于繁殖,便于管理抗二氧化硫:樟树、棕榈、夹竹桃、海桐、黄杨、构树滞尘树种:刺槐、重阳木、榆树、广玉兰、梧桐防火树种:山茶、油茶、海桐、冬青、女贞7.车间绿地设计要求:一、总要求:1.有利于生产和室内通风采光,距车间6-8米内不宜栽植高大乔木;2.要把车间出入口两侧绿地作为重点绿化美化地段;3.考虑职工劳动特点和对园林植物的种类和布置的喜好二、不同性质车间的要求:1.对环境有污染的车间:A.粉尘:有利于粉尘扩散或吸附,起隔离、分区遮蔽作用B.化学物:有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稀释,能抵抗、吸收及监测有毒气体的植物,不宜布置休息绿地,可铺设开阔草坪、稀疏栽植乔灌木;C.噪音:有利于减弱噪音,枝叶茂密,树冠矮、分枝低的乔灌木,以常绿树种为主,组成覆层混交林带;D.高温:有利于改善调节小气候环境,用阔叶乔木、色彩淡雅花灌木、能阻燃、利于通风,可设休息场地,方便消防车出入。

2.对环境绿化有一定要求的车间:A.食品、医药卫生车间;种植较密,以栽植常绿树木为主,铺设草坪藤本,选用滞尘杀菌能力较强的树种和无飞絮、种毛及不易掉叶的乔灌木;B.精密仪器车间:能净化空气、无污染,离建筑物10米以上外,乔灌草结合密植;C.工艺美术车间:有姿态优美、色彩艳丽的花木,环境优美,提高人们审美眼光;8.林带结构:以紧密结构或半通透结构为主,对轮廓以梯形或屋脊形的防护效果较好。

9.幼儿园绿地设计: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根据活动要求,室外活动场地又分为公共活动场地、自然科学基地和生活杂物用地。

公共活动场地是幼儿园的绿化重点,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健康,建筑5米内不种植乔木。

10.中小学用地类型:分为建筑用地(包括办公楼、教学及实验楼、广场道路及杂物院)体育用地及自然科学实验用地11.大专院校绿地组成部分: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

12.医院绿地组成部分:门诊部绿化、住院部绿化、其他区绿化。

13居住区用地类型:1.居住建筑构成 2.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 3.道路及广场用 4.公共用地14居住区建筑布置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住区,即小区—居住区。

2.以居住生活单元为基本单位组成生活区,即组团—居住区。

3.以居住生活单元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即:组团—小区—居住区。

15居住区道路系统组成部分:1.宅前小路(通向各户各单位门前,主要供行人使用)。

2.组团级道路。

3.居住小区道路。

16、居住区道路设计要点:(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少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出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应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应采用柔性路面。

17、居住区绿地的组成:(1)公用绿地 (2)专用绿地 (3)道路绿地 (4)宅旁绿地18、居住区绿地的绿地率: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中不低于25%19、居住区绿化的作用:(1)保护居住区环境,改善小气候(2)丰富景观层次,美化居住区面貌(3)为居民户外活动、交往创造良好环境条件(4)防灾避难(5)某些植物有经济效益20、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1)统一布局,系统规划(2)以人为本,设计为人(3)以绿地为主,小品点缀(4)利用为主,适当改造(5)突出特色,强调风格(6)功能实用,经济合理第五章居住区绿地21、居住区的公园服务半径居住区的公园服务半径一般以500-1000为宜,使居民的游憩和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

(书上的数)22、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以300-500m为宜,以0.5hm2为宜(书上的数)23、小游园的规划形式一 规则式,布局采用几何形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园中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小品等组成对称有规律的几何图案。

在规则式布置中,有整齐庄重的效果;缺点是形式较呆板,不够活泼,园内的景物一览无余。

二 自然式 没有明显的轴线,布局灵活,采用曲折迂回的道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冲沟,池塘,山丘,洼地)创造有变化的环境空间,绿化种植也采用自然式,这样可以创造自然而别致的环境。

三 混合式 是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产物。

它根据地形和位置的特点,灵活布局,如入口集散广场,儿童游戏场,体育场等,即能和四周建筑相协调,又能考虑到它的空间艺术效果,在整体布局上,产生一种韵律和节奏感24、组团绿地的服务半径80-120m,面积0.1-0.2hm2,(书上的数)平面构成形式 1 周边式住宅中间的开辟绿地。

2 行列式住宅山墙间开辟绿地3扩大住宅间距开辟绿地 4居住组团的一角开辟绿地5两组团之间的开辟绿地6一面或两面临街开辟绿地 7自由式绿地25、 宅旁绿地的布置类型一 底层住户庭院 在底层或多层住宅,为居住在底层的居民设专用的庭院二 独立式花园住宅庭院 一般庭院面积较大,除布置花木,草坪外,还可根据业主的爱好,设置山石,水池等园林小品,形成自然而幽静的生活环境;也可以以草坪为主,周边种植花木,内设小径,形成开场而恬静的生活环境。

三 汽车停车场 停车场一般设在宅后或拐角处,周边用绿篱或花木与住宅做适当的遮挡。

草地铺设可采用草坪砖,以增加绿量.26、宅旁绿地设计要点:(1)、各行列各单元的住宅树种选择要在基调统一的前提下,各具特色,成为识别的标志,起到区分不同的行列、单元住宅的作用。

(2)、一般在住宅南侧,应配置落叶乔木,在住宅北侧应选择耐荫花灌木和草坪配置,若面积较大可采用常绿乔灌木,及花配置,能分隔,观赏,抵御冬季西北风。

(3)、宅旁绿地树木花草的选择,注意居民喜好、禁忌,以及风俗习惯。

(4)、一般在近窗种植低矮花灌木,或设置花坛,通常在高住宅窗前5—8m之外才能分布高大乔木。

(5)、在高层建筑的迎风面及风口应选择深根性树种。

(6)、绿化布置应注意空间尺度感。

27、城市广场的定义:以城市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道路为纽带,由建筑、道路、植物、水体、地形等围合而成的城市开敞空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景观,多效益的城市社会生活场所。

28、城市广场的功能:(1)组织交通作用 (2)改善和美化环境 (3)突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为城市增添魅力(4)提供社会活动场所 (5)城市防灾 (6)组织商贸交流活动29、广场的类型及特点:类型:(1)市政广场 (2)纪念广场 (3)交通广场 (4)休闲广场 (5)文化广场(6)古迹广场 (7)宗教广场 (8)商业广场特点:(1)公共性 (2)综合性 (3)多样性30、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2)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 (3)规模和尺度适配原则(4)生态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31.广场空间围合形式类型: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一面围合32.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1.)广场绿地布局与城市广场总体布局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更好的发挥其主要功能,符合其主要性质要求(2).广场绿地的功能与广场内各功能分区相一致,更好的配合加强该区功能的实现(3.)广场绿地规划应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式或配合广场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多元,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4).应考虑到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物种选择应符合植物区系规律,突出地方特色(5).结合城市广场环境和广场的竖向特点33.城市广场绿地种植设计形式:排列式种植设计、集团式种植、自然式种植、花坛式种植34.道路断面布置形式:一板二带式、二版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35.街道绿地规划设计要点:(1.)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确定园林景观路与主干路的绿化景观特点(2).同一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3)、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4).毗邻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突出自然景观特色(5).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 、灌木、地被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地(6.)绿化应符合行车视和行车净空间要求(7.)绿化树木与市政公园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8)街道绿地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 9).街道绿化应远近结合(10)修建道路时,只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树应予以保护36、人行道树木的要求及常用行道树要求: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或引种后生长良好的树种。

速生树种胸径不小于5厘米,蛮生树种胸径不小于8厘米,通常以12-15厘米为宜。

种植苗木干高,其分枝角度大的,不宜小于3.5米,分枝角度小的,不小于2.5米。

常用行道树:国槐、樟树、悬铃木、意杨、广玉兰、园柏、毛白杨、赤杨、银杏、池杉37、行道树的摘植方式数带式:此种植方式一般适于交通及人流不大的路段,宽度一般不小于1.5米。

树池式:适于交通交通较大,人流多,树池宽度不小于1.5米为宜。

38、分车绿带的宽度及要求的分段长度一般宽度不宜小于1,5米,种植乔木为2.5米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