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二、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自动运动
对个人的知觉:通过与别人接触,感知别人的
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
社会知觉
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人们交往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
一、感觉的概述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机体觉
二、感觉的规律
(一)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值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引起 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两种。
1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 的反映。 19.感觉的适应现象是指因刺激物持续作用 而使感受性出现【 】 A.提高 B.降低 C.提高或降低 D.不变 20.进行知觉活动时,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 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二、知觉的种类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触知觉 … 错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包括对物的错觉和对人的错觉。 对物的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和 运动错觉。 精确知觉 模糊知觉 错觉 幻觉
三、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 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这表示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突出对象、淡化背景
运动知觉
①真动知觉,是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 动速度的知觉。 ②似动知觉,是在一定条件下把客观上静止的 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 看成是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③诱动知觉,即指静止的物体由于周围其他物 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好象运动的知觉。 ④自动运动,即指人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 光点,过一段时间便感到它在不停的运动。
5.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___________在 人脑中的反映。 6.“月明星稀”、“月暗星密”这属于 (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4分) (04年)
8.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9.从亮处来到暗处,一开始什么也看不到, 逐渐才能看清物体的细节,这是( ) A.视觉的明适应 B.视觉的暗适应 C.视觉的对比 D.联觉现象
1.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 学的效果。(15分) (02年) 2.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称为: ( ) A、绝对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的一种 现象。
4.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分)(03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8,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以便于阅读是 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9.“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 的 A.适应 B.对比 C.互相作用 D.联觉 3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是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三、知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 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 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 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四种因素。①知觉对 象的特点。②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③ 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④知觉者本 身的主观状态,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 知觉。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主动性。 二是理解性。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三是持久性。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 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 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锐性
21.浮云中的太阳或月亮好像运动一样,这 是一种 。 A.距离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似动知觉 22.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08年)
23.强烈的闪电可以降低人的听觉感受性, 这是由于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相互作用 24.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 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 象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由于受其他感受 器机能状态影响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感受性 的变化的现象叫做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的补偿与协作。感觉的补偿作 用是指某种感觉失缺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的发 展来加以弥补。 (3)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 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感觉在实践中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注意: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 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 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再次,在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 作文。
引起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刺激物的持续作用——感觉的适应 2.不同的刺激物——感觉的对比 3.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联觉 4.实践活动——感觉的补偿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二、知觉的种类 三、知觉规律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直观教学形式 1.实物直观。 2.教具直观。 3.言语直观。
二、根据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 观形式。 (二)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 的特点。 (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 习惯。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 第二节 知觉 第三节 感知规律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种类 二、感觉规律 (一)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 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 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适当的刺激强度,有利于引起清晰的感知。 2.利用感觉器官的适应性,提高感知效果。 3.利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提高感知效果。 4.利用对象和背景对比与差别,突出感知对象。 5.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提高感知效果。 6.利用组合原理,增强感知效果。 7.使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提高感知效果。 8.运用语言提示,增强感知效果。 9.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二、感觉的规律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3.感觉在实践中的发展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 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 应。 (2)视觉后象。视觉后象是指感受器的视觉 刺激作用停止后,在视网膜上仍暂时保留了这 种刺激引起的感觉印象。 (3)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 不同的刺激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 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
感觉名称 韦伯分数(△I/I) 视觉(对亮度差异的辨别) 1/60 动觉(对重量差异的辨别) 1/50 痛觉(对皮肤灼痛刺激强度的辨别) 1/30 听觉(对声音高低差异的辨别) 1/10 触觉(对皮肤表面压力大小差异的辨别)1/7 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的辨别) 1/4 味觉(对盐量咸度差异的辨别) 1/3
对他人的知觉(对人的错觉) 1、首因效应:与陌生人初次交往给自己留下 的印象。 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某人的某些品 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对其品 质、特征的知觉。 3、刻板效应: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 类人产生的固定的看法。 4、近因效应:最近形成的对某个人的印象会 改变长期以来对他的认识。
那些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阈限。 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 反比关系 S=1/R
人们把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 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而把这种感觉最 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834年,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 别阈限时发现: △I/I=K(韦伯定律)
16.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 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 的组织加工的过程是【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补偿 D.联觉 (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