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名解

古代文学名解

辽金 1. 诸宫调:是宋辽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

因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套曲,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首尾一韵;再将多种宫调的这些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唱为主,来说唱故事,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所以称为诸宫调。

这种文艺形式创始于宋中叶的东京开封,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掐)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由于它对元杂剧有直接的影响,故有“北曲之祖’’的美誉。

这一说唱形式,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

今存作品有佚名的《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

2. 《董西厢》:董解元是金章宗时代的下层文人,“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一种敬称。

他根据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进行再创作,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诸宫调这种民间讲唱文学形式,成功地写出了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和唱词优美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

3、院本:戏曲名称。

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

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4、吴蔡体:金初词的成就最高,词家首推吴激与蔡松年,时号吴蔡体元1、元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元曲”为元杂剧与元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狭义的“元曲”只指元杂剧,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只收元杂剧。

2. 元杂剧: 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以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又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对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李德裕的文集。

其中提到“杂剧丈夫二人” 。

后称杂剧的有:宋杂剧、南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等。

在多数场合,杂剧即指元杂剧。

)3. 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词,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配乐的长短句。

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诗歌形式,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

以尖新生动,说尽道透为尚,追求诙谐的韵味,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是古代韵文史上的最后一种形式。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相同宫调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

4. 小令(叶儿):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片曲,因短小而得名。

元人又称为“叶儿”。

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自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5. 套数: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

通常同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也可"借宫",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

称【尾】或【尾煞】。

6. 曲牌:元明以宋各种曲调名的泛称。

曲牌各有专名,如《窦娥冤》中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等等。

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

也有基本定式,可据以填写曲词。

元剧五大家(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 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

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8.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9. 北曲:古代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同韵以《中原音韵》为准,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伴奏以弦乐为主,故又有“弦索调”之称。

元杂剧基本用北曲,故又把元杂剧一本四折称为“北曲四大套”。

10. 元曲四大家:指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杂剧作家,简称“关马郑白” ,见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分别的代表作为《窦娥冤》《梧桐雨》《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11.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

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2. 宫调戏曲,音乐名称。

我国古代称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

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

戏曲里实际常用的是五宫四调,仙侣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

通称“九宫”,南北的曲牌分属于各个宫调。

13. 《录鬼簿》:为元钟嗣所作,共二卷。

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的姓名、小传及作品目录,是研究元曲的重要史料。

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记载元明杂剧作家及作品名目,体例与《录鬼簿》相同。

14. 酸甜乐府: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

贯云石散曲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徐再思散曲风格婉约清丽,今人任讷将二人之散曲合辑为《酸甜乐府》。

(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号酸斋。

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后。

主要分为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

在元代后期流行的崇尚清丽雅正的曲坛上,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作品独树一帜。

15. 《赵氏孤儿》:是一出以张扬正义、鞭挞邪恶而著名的古典悲剧作品。

纪君祥对《史记》所提供的史料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和艺术化的处理,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

正面人物比历史记载更为生动、崇高,是正义的化身;反面人物也更阴险毒辣。

但基本精神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16. 《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17. 《中原音韵》:周德清著,主要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同时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北曲创作主张。

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

这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18.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他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创作出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还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

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代表作有《潼关怀古》、《过金山寺》。

19. 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产生于两宋之交的浙东沿海一带,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剧本由若干“出” 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

改末为生,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代表作品还有《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20. 四大传奇: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荆、刘、拜、杀”,也称“四大南戏”。

21. “讲史”:是宋人“说话四家”里较为重要的一家,其特点之一是篇幅较长,类于后来长篇历史小说,大多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其大事据历代书史文传编写,而细节描写则多出于说话人的虚构增饰。

流传至今的宋人讲史话本很少,仅《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两种。

22. 平话: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主要用平常语讲述故事,一般不加以弹唱。

平话大多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

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具有提纲性质。

23. 话本:指宋元间说话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小说、讲史两大类。

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

由于话本韵、散并用,韵文多为通俗的诗话,故话本又有“诗话” 词话”之称。

24.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为“虞杨范揭”,语出清代宋荦《漫堂说诗》。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赠寄之类,内容较空泛,仿效唐诗,而风格各异。

25. 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他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

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其诗关心现实,揭露时弊,而在艺术上则受李贺的影响,奇辞异想,诗风瑰奇绮丽,当时称之“铁崖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26. 西域诗人:在元代后期,一批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诗人崛起于诗坛,他们中较著名的有马祖常、适贤、泰不华、余阙和丁鹤年等。

他们都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历史上称他们为西域诗人。

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

明 1. 吴中四杰:明初吴中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其中以高启成就最高。

2. 台阁体:指明永乐至成化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以当时馆阁重臣人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他们的诗文内容均以粉饰太平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歌功颂德为主旨,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大多比较贫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是诗歌发展的逆流。

3. 茶陵派:明代前期重要的诗歌流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陆代、邵宝等人。

他们论诗讲究“法度” 推崇杜甫,强调法度音调,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虽未尽除台阁遗风,却首开复古运动的先河,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