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纺锤丝(spindle fibers)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连接。
(3) anaphase(后期):每一染色体的着丝粒已分裂为二,相
互离开。着丝粒离开后,即被纺锤丝拉向两极,同时并列 的染色单体也跟着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这时染色体又 是单条了,也可叫做子染色体。 (4) telophase(末期)和cytokinesis(胞质分割):两组子染色 体到达两极,染色体的螺旋结构逐渐消失,又出现核的重
Section 2 Behavior of Chromosome in Cell Division
2.2.1 Cell Cycle 2.2.2 Behavior of Chromosome in Mitosis 2.2.3 Behavior of Chromosome in Meiosis
(图 ) 。
细菌分裂时,细胞延长,带着原有染色体的细胞膜部分与带着新 复制的染色体的另一细胞膜部分彼此远离,当两染色体充分分开 时,中间发生凹陷,细菌细胞分成两个,这样每一染色体处在各 自的细胞中。
Color-enhanced electron micrograph of E.coli undergoing cell division.
2. 真核类的有丝分裂
因为真核类的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往往较多,因而 其细胞分裂也更为复杂。
从一个细胞的任何一个分期阶段到子细胞的同等阶段称
为—个cell cycle(细胞周期)(图)。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为说明的方便起见,
通常将其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在两
(4) telophaseI:
第二章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Section 1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Section 2 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Section 3 染色体C-分带 Section 4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Section 1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Chromosome
3. 异染色质
(1)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性异染色质 通常所指的染色质,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
的位置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
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鉴别 。 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是某些动、植物细胞核中除正常染色体
(A染色体)外的一类数目不定的染色体,多为组成性异染色质组
次有丝分裂中间的时期称为间期。
Interphase(间期) 间期时的细胞核中一般看不到染色体结构, DNA 是在间期进行复制合成的,因而以 DNA 为 主体的染色体也由原来的一条成为两条并列的染 色单体。 间期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即合成前期(G1),这
时DNA没有合成;进入合成期(S)时DNA才开始 间期结束后,进入分裂期(M)。
2.2.4 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
2.2.1 Cell Cycle
2.2.2 Behavior of Chromosome in Mitosis
1. 细菌的有丝分裂
细菌属原核类(prokaryote) 。每一原核类细胞中通常只有一个染
色体,染色体的结构简单,是一个裸露的DNA分子。 根据电镜观察,细菌染色体附着在一个称为间体(mesomere)的圆 形结构上,这一结构是由细胞质膜内陷而成的。染色体分裂为二 后,原有染色体和新复制的染色体分别附着在与膜相连的间体上
建过程。两个子核形成后,接着便发生细胞质的分割过程,
把母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结束(图)。
图:真核生物有过分裂过程示意图
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两个子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含有与母细胞相等的遗 传信息。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迁是这样的:从间 期的S期前期中期,每个染色体具有两根染 色单体(即具两条完整的DNA双链);从后期末 期下一个细胞周期的G1期,在这些阶段中, 所谓的染色体实质上只有一根染色单体(即只有 一条DNA双链)。
,染色深,由于着丝粒的位置不同,把染色体分成大致相
等或tions and designations chromosomes based on centromere location. Note that shape of the chromosome during anaphase is determin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romere
(ii)研究一些昆虫和其他生物在有丝分裂前期的唾腺染色
体。 (iii)研究一些生物粗线期染色体: 质。 b.核仁形成区. a.常染色质和异染色
A metaphase preparation of chromosomes derived from a dividing cell of a human male
2.2.3 Behavior of Chromosome in Meiosis
meiosis(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 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 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 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
它叫做减数分裂。
两次连续的核分裂分别称为第一次减数分裂(减数分
裂I,meiosis I)和第二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II,meiosis
II),在两次减数分裂中都能区分出前期、中期、后期和 末期(图)。
1 2 3 4 5 6 7 8 9
细线期 偶线期 粗线期 双线期 终变期 中期I 后期I 末期I 前期II
10 中期II 11 后期II 12 末期II
合成,即染色体开始复制;然后是合成后期(G2)。
(1) prophase(前期):间期核内的染色体细丝开始 螺旋化,缩短变粗,染色体逐渐清晰起来。每一 染色体含有纵向并列的两条染色单体,前期快结 束时,染色体缩得很短。 (2) metaphase(中期):中期开始时,核膜崩解,核 质(nucleoplasm)与胞质混和。纺锤体的细丝—— 染色体向赤道面移动,着丝粒区域排列在赤道板 上。这时最为容易计算染色体的数目。
溶酶体
2.1.1Chromatin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 )
chromatin:是存在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核内的一种易被 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伸展开的DNA蛋白质纤 维,每一条染色质是由一个线性的、完整的、双螺旋的
DNA分子,加上围绕其中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所组成的,
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Euchromatin(常染色质) chromatin heterochromatin(异染色质 )
(2) Metaphase I
各个双价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 着丝粒逐渐远离,双价体开始分离,但仍有交叉联系着。
(2) 中期I:
有丝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中期I和后期I
。
(3) anaphase I
双价体中的两条 同源染色体分开, 分别向两极移动, 每一染色体有两 个染色单体,在 着丝粒区相连 (相当于有丝分 裂前期的一条染 色体)。这样, 每一极得到n条 染色体,即在后 期I时染色体数 目减半。双价体 中哪一条染色体 移向哪一极是完 全随机的。
粒,是染色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与断裂染色体的
断口愈合。
4. karyotype(核型)
是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的 大小,形态和数目。
(1)识别:根据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研究,发现不同物
种之间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而同一物种则比较一致。 (i)用秋水仙素或其他纺锤丝抑制处理可以增强凝缩的程度 ,使染色体散开,停留在中期。
开,但分开不完全,并不形成两个独立的单价体,而是 交叉的地方实际上是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的结果。
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仍有若干处发生交叉而相互连接。
(1) prophase I :
diakinesis终变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仍有交叉联系着,
所以仍为n个双价体。染色体变得更为粗短,螺旋化达
到最高度,双价体开始向赤道面移动,分裂进入中期 I。
染色体的大小
(i)在同一个物种内,根据有丝分裂中期图象所确定的染色 体大小是比较垣定的。然而: a.同一细胞内的不同染色 体大小有差别; b.一个物种的不同组织的染色体大小也会 出现差异。
(ii)不同物种: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长度:0.25(真菌)~30微米(百合科) 。 (iii)说明: a.环境因素影响染色体大小。 b.染色体的大 小与这个染色体所含基因的数目并不成正比,如果蝇Y 。 直径: 0.2~3微米
成。
(2)兼性异染色质(X性染色质)
某些染色质及其区段可在某一细胞环境中由常染色质转变为 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的异固缩现象(heteropycnosis)。
2.1.2Chromosome:则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
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 形式,是高度螺旋化的DNA蛋白质纤维。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类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两种运动
染色体的类型
名称 臂比(长/短) 符 m 号 分裂后期形态 V
中 间 着 丝 1- 1.7 粒染色体 近 中 间 着 1.7- 3 丝粒染色 体 近 端 着 丝 3- 7 粒染色体 顶 端 着 丝 7-∞ 粒染色体
Sm
L
St t
I I
(4) secondary constriction(次缢痕)和satellite(随体)
形态。
1 .Shape of Chromosome
(1) chromatids (染色单体)和sister chromatid (姊妹染
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的。由于它们在细胞分裂间期经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