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足(足点);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2视中线(视距);连接心点与视点的直线最短的视线视,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3基线;画面与基面的交点4心点;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是画面视域的中心。
5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1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S)2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HL)5正中线;与视平线相垂直,是分割左右画面的基准线3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4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6视锥;视点与无数条实现构成的圆锥体7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又称中视点8站点;观者所站的位置,又称停点(G).10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d) 11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余点(V) 12天点;视平线上方消失的点(T) 13地点;视平线下方消失的点(U) 14灭点;透视点的消失点。
15测点;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M)16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变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PP)17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
一般指地面(GP)18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PL)19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
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20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
在透视图中消失于一个灭点。
.21视高;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h)22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N)23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TP)24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VS)25光灭点;影灭点向下垂直于触影面的点(VL)26顶点;物体的顶端(BP)27影迹点;确定阴影长度的点(SP)28“令张绡素,以远映”的透视观由宋代画家宗丙在《画山水序》中表述。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结合山水画构成提出了:“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寇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此三远正是视点在纵向移动过程中,所处低、中、高三中视位观察景物时所生成的仰、平、俯三种透视关系。
29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要素。
30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31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的客观依据;32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34文艺复兴德国画家对透视、解剖有深入研究的画家是丢勒。
35平行透视;平视一点消失单视域空间的形成于特点1平行透视的形成:在60度的视域中,视点对立方体进行平视运动观察,立方体不论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可视平面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就和视点,画面构成平行透视关系36平行透视特点;方体的边棱呈现三种状态,与画面平行的水平边,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斜置立方体视斜边),与画面垂直的直角边,前两种为与画面平行的原线,不消失,后一种视平行透视中唯一的变线。
2因仅有一种变线,只产生一个灭点,属于一点透视。
3立方体有一个可视平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他的边线均属于原线。
4立方体含有直角边的水平面,直角面,斜面都发生透视变形。
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
直角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
5等大的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距离位置上的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缩小,他们之间在近大远小变化中,含有直角边的平面都要发生形变6立方体不论在视域圈内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45度角,分别消失到视平线心点两侧距点上。
37成角透视:视点对立方体进行平视运动观察,在60度视域中,当立方体没有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且有一条与基面垂直的边棱距画面最近时,立方体就和视点,画面构成成角透视关系38成角透视的特点:1立方体的边棱呈现两种状态: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与画面成水平90度以外角度的左右成角边。
2两组成角变线水平消失方向不一.形成两个灭点,属于二点透视.3在同一视域中,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形成的角度不同,决定了成角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是可移的.4同一立方体左右两组成角边线形成的两个灭点处在心点两侧。
①当立方体成角与画面成45度时,两个灭点即左右距点,②当立方体成角边与画面成非45°与90°角度时,一个余点处在同侧的距点之内,另一个余点则在同侧的距点之外5立方体的各个面都含有成角边,所以都产生形变。
6立方体上下移动时,越接近视位高度,顶,底面两组成角边间的前后夹角越大,体积越平缓,当立方体顶面或底面与视位等高时,该面两组成角边间的前后夹角成为平角,贴于视平线,而越远离视平线,前后夹角越小,体积感越强。
7立方体作深度排列时,体积由大变小,而顶,底两组成角边间的前后夹角由小变大,越远越平缓,彼此出现形体差异。
8成角透视立方体在一般情况下,与画面成角小的,比较正的面,显得宽,称主侧面,而成角大的,比较侧的面,显得窄,称次侧面,但并非绝对,当立方体在视域中的偏居一侧时,也会出现相反效果。
39平行案例;林间小道,霍贝玛,荷。
最后的晚餐,意,达芬奇。
雅典学院,意,拉斐尔。
门,巷,魏泽崧。
40成角案例;在窗口读信的妇女,荷,委尔麦尔。
不朽的德累斯登城。
基督和不贞的女人,俄,波雷诺夫。
门,魏泽崧。
近大远小与消失1消失点:一组同状态等宽或等深的线段。
只要与视点前的画面距离由近推远,也会产生同样的变化,无限远时也会缩为无限远小的点,无限远小的点,代表物体的消失,称灭点或消失点2第一组:原线—与画面平行,彼此平行的直线。
第一类(不消失)1,水平线,平行画面,平行基面,无灭点。
2,垂直线,平行画面,垂直基面,无灭点。
3,斜线,平行画面,倾斜基面,无灭点。
第二组:变线—与画面成角度,彼此平行的直线。
第二类:(水平消失)4,直角线垂直画面,平行基面,消失到心点。
与画面成任意角,平行基面,消失到余点。
5,成角线(与画面成45度角的成角线消失到水平距点)。
第三类:(倾斜消失)6,近低远高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低远高角度消失到天点7,近高远低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高远低角度,消失到地点。
3成角透视画法图例分析:与平行透视图一样,成角透视图也必须强调遵循透视学中有效视域的原则,将所设计的空间,表现的对象全部纳入正常的视域范围__以60°视角为限度所形成的视域圈内平视单透视的形成一倾斜透视的形成:在60视域内当视点观察与画面成上下倾斜角度的物体边线时,就要产生倾斜消失变化。
一,平视倾斜的消失特点:主要分析的是上行、下行坡面边线消失情况。
俯仰视域分类及特点;○1平行(成角)仰视透视,地平线在下边;○2平行(成角)俯视透视,地平线在上边;平行仰(俯)立方体与平行透视中视平线以上(下)立方体不比较;1平行水平边仍与画面、地面平行,无消失变化,其中正面一条底(顶)边离画面最近。
2平行透视的直角边对仰(俯)视画面已变为近高(低)远低(高)边,向下(上)水平消失到地平线平视心点。
3垂直边变为近低(高)远高(低)边,向上(下)垂直消失到顶(底)灭点。
顶(底)灭点和平视心点在同一条中心垂线上。
图例分析;参军,仰视。
1头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脑颅:额骨、颞骨、顶骨、枕骨。
○2面颅: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
2躯于分脊柱和胸廓和骨盆三部分。
○1脊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胸廓:胸骨、肋骨、(胸椎)。
○3骨盆:髂骨、耻骨、坐骨。
3上肢分上肢带骨、上臂骨、前臂骨、腕骨、手骨5部分。
○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2上臂骨:舷骨。
○3前臂骨:尺骨、桡骨○4腕骨;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状骨8块小骨。
1○5手骨;掌骨(5)、指骨(14)。
4下肢分骨盆、大腿骨、膝盖骨、小腿骨、足骨○1骨盆;骨客骨、耻骨、坐骨。
○2大腿骨:股骨○3小腿骨:胫骨、腓骨○4足骨:跗骨(7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3块楔骨)。
跖骨(5)、趾骨(14)。
人体主要的关节有:1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
2肘关节同肱骨下端与尺骨上端半月切迹构成的肱尺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上端小头凹构成的肱桡关节和桡、尺骨上端构成的桡尺近侧关节,这3个关节紧密相贴而成。
桡腕关节由桡骨腕关节面和关节盘作为关节窝、腕骨中的舟骨、月骨、三角骨为关节头组成。
3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
4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组成。
5踝关节由胫骨、腓骨的下端与距骨上端的滑车组成人体全身的肌肉约600块左右。
表层的肌肉直接构成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
躯干;1)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上端的颈窝,止于头部耳后的颞骨乳突点。
其主要作用是伸屈头部,使颈部左右回旋。
(2)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1/2处和胸部,止于肱骨前侧上端。
其主要作用是将肱骨拉回躯干。
(3)前锯肌:起于1~8肋骨间,止于肩胛骨脊椎前侧。
其主要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
(4)腹外斜肌:内质部起于胸部侧面5~10肋骨,止于髂嵴;大部分肉质移引成腱膜,止于腹中线。
其主要作用是回旋躯干。
(5)腹直肌:起于胸骨下端、正中线外侧,止于耻骨联合。
其主要作用是屈曲躯干。
(6)斜方肌:起于头部以下至脊椎的第十二胸椎,向外侧集中止于锁骨外侧1/3处、肩峰、肩胛冈。
其主要作用是使肩头上升。
(7)背阔肌:起于脊柱的第七胸椎,向下至骶骨,止于肱骨内侧上端。
其主要作用是将上举的上臂拉向下、向后等。
(8)骶棘肌(深层肌):起于骶骨,髂嵴后缘及腰椎,止于各椎骨的面侧,上达头骨。
其主要作用是侧屈或后伸脊柱。
上肢1)三角肌:起于锁骨外侧1/3处即肩峰、肩胛冈,止于肱骨1/2处。
其主要作用是外展上臂。
(2)肱三头肌:起于肩关节后侧,止于尺骨鹰突。
其主要作用是展前臂。
(3)肱二头肌:起于肩关节前侧,止于肘关节下端。
其主要作用是屈前臂。
(4)前臂外侧肌群:起于肱骨外髁1/3处,止于桡骨大头等。
其主要作用是使起前臂向前旋、向后旋。
(5)前臂屈肌群:起于肱骨内髁附近,止于手部掌侧。
其主要作用是屈腕、屈指。
(6)前臂伸肌群:起于肱骨外髁附近,止于手部背侧。
其主要作用是伸腕、伸指。
下肢;1)臀部肌群。
起于髂嵴前后、骶骨侧缘,止于大转子附近。
其主要作用是外展、后伸大腿。
2)股四头肌。
起于髋骨前侧,股骨后缘,经公共腱止于胫骨隆起。
其主要作用是前伸小腿。
3)股背侧肌群。
(包括肱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起于髋骨的坐骨结节等,上端被臀部肌覆盖,外侧止于腓骨小头,内侧止于腓骨上端内侧。
其主要作用是后屈小腿,前屈大腿。
4)缝匠肌。
起于髂嵴前端,止于胫骨粗隆内侧。
其主要作用是后屈小腿。
5)胫骨前肌。
起于胫骨外髁上2/3处,止于足内侧跖面。
其主要作用是伸足。
6)腓骨肌。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起于腓骨小头,经外髁、跟骨侧缘止于足底。
其主要作用是屈足。
7)腓肠肌比目鱼肌。
起于股骨内外髁、腓骨小头后面,以公共腱止于足底。
其主要作用是屈足。
面部;头部的肌肉分表情肌和咀嚼肌两类。
1)表情肌一端起于骨骼,一端止于皮肤,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