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1 三个命题
1.1 美· 艺术· 美术 1.1.1 美 《辞海》( 1989 )中对“美”的定义是:①指味、 色、声态的好;②指才德或品质的美;③善事、好事; ④赞美、称赞;⑤喜欢、称心;⑥美学的基本范畴和 中心问题。美表现于不同方面,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等不同形态。这些形态是审美和能动的创造对象, 又是美感的源泉,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前提的“美”主要取第⑥义, 即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等不同形态。
博物馆网上视频点播系统
3.3 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3.3.1 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第一,显著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 第二,基本形成更加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 3.3.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3.3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2001 年 7 月,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 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4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正式出版。
美是灵魂带来的感受
柏拉图认为:
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 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 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 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 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 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美的含义
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美”这个词。“美”的 含义分为非美学含义(日常含义)和美学含义。 1.1 美的日常含义:美的日常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 的肯定性评价。如对食物、酒称之为“美食”、“美 酒”,吃饱喝足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美极了”的赞 语。这里的美是“好”的意思。“美”的汉字词源含 义之一是羊大为美。日常生活中对美的用法,显然是 对其古代含义的一种沿袭,即把美等同于甘,指的是 感官的快适。二是用于伦理评价,对人的行为、思想、 言论符合规范的一种赞同,这里的美是“善”的意思, 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美与善同意”的传统观念。
2.2 艺术教育
一般地说,艺术教育可以分为:音乐教育、美术 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四大类。艺术教育从属于 美育,在美育中包含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 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上海市普陀区幼儿园美术活动(1997)
南京市小学音乐活动(2004)
无锡市湖滨中学服装表演(2004)
2.3 美术教育 2.3.1 美术教育涵义的扩展 · 以往的美术教育 · 造型艺术教育 · 视觉艺术教育 ·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2.3.2 美术教育的类型 从目标取向及教学层面划分的美术教育的类型: · 非艺匠养成的古代美育 · 技术导向的艺匠养成教育 · 实用导向的造型美术教育 · 近代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
美的含义
1.2 美的美学含义:美学中使用的“美”的概念有三层 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具体的审美对象,或者说就 是“美的东西”;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众多审美对象所 具有的特征,主要是形式和形象上表现出来的审美属 性;第三层含义指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美” 的上述三层美学含义是逐步深化的引伸.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美”的美学含义,才能结 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去完成美学的三大任务: 1促进人生的审美化,这是美学在一定高度上的目标定 位; 2帮助人们进行美的评价,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3运用日渐完善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原理去指导各种审美 实践,并提升效果。
·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art) 今天,在此对“美术”作如下界定: · 美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 应的创造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 活动或作品。 · 美术具有表现性、技术性、审美性、视性、实用性、创 新性等特性。 ·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 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 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美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 延将不断发生变化与扩展。
1.3.3 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首先,对原有的智能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 其次,多元智能理论为创建最为开放的教育体系,并为 人类心灵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美育、艺术教育与美术教育
2.1 美育 美育即“美的教育”。 2.1.1 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美育思想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最具影响 的是春秋末期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美育思想。 19世纪下半叶,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时期,王国维 (1903)把西方的“美学”、“美育”思想传播到中国, 提出了要“心育”(智育、德育、美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以来,实施素质教育, 即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 各个环节中。
2.1.2 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拉图(前427—前347) 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育思想。 “美育”概念的提出者是德国剧作家、诗 人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 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 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从场所划分的美术教育的类型: · 学校美术教育 · 社会美术教育 · 家庭美术教育 · 其他场所中的美术教育 2.3.2 美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3 社会与美术教育的发展
3.1 全球化趋势 第一,国际政治层面的全球化。 第二,社会生活层面的全球化。 第三,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第四,文化的全球化。 第五,教育的全球化。 3.2 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1章 美术教学的前提
在读完本章后,你能够:
·阐明美、艺术、美术各自的含义和三者之间的 关系。 ·讨论教育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阐明美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各自的含义和 三者之间的关系。 ·辨别不同学科名称所隐含的不同取向。 ·区别美术教育的不同类型。 ·讨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对美术教育 的影响。
龟纹彩陶罐(私人收藏)
1.1.4 美· 艺术· 美术的关系
1.2 未完成的人
1.2.1 教育应终身进行 教育要真正体现其本性,即完整的和终身的教育, 就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和环境来进行,而突破千百年来强 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1.2.2 完人的条件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 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 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1.1.2 艺术(art或arts)
今天,在此对“艺术”作如下界定: · 艺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造感性 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 ·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 为特性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 艺术包括: 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
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
感知美的手段是感官的体验
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所 以花儿的美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得出的;人们觉 得歌曲美(排除其他类似演唱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 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所以歌曲的美是通过 听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 感细滑,造型别致,所以丝绸的美是通过触觉和视觉 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菜肴美,是因为它色香味 俱全,所以菜肴的美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一并体 验得出的。如果说美是一种被感知的存在,那么感知 美的手段就是感官的体验。
1.3 多元智能理论 1.3.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 加德纳 1.3.2 八种智能 · 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 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 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小结
总结要点: 这一章,我们主要从美术学科、教育和人的发展三方 面探讨了美术教学的前提,包括美术、未完成的人、多元 智能、艺术教育等方面;最后还论述了社会与美术教育的 发展。 我们希望在本章结束时,你将对目前的形势与美术教 育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思考: 1.美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美术教育与美育、艺术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3.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