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材料解析题的分类(一)选用的材料形式 1、文字材料 2、表格材料 3、图片材料(二)材料设问的类型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型、数字材料型、图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三种材料的结合型)。

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或提炼要点类、得出结论类、谈论认识类三大类型。

1、提炼要点类严格地说,这类设问并无很大难度,它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简洁的表达能力。

对这类设问感到困难的主要是归纳概括能力比较薄弱的考生。

突破这一难点的办法,主要是用科学的方读懂材料。

即在细审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的基础上,依据设问去细读有关材料。

细读时,不仅要掌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理清材料的层次结构;对于符合设问要求的字、词、句应作出标记;最后在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归纳。

要记住:①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其答案内容全部包含在所供材料中,在组织答案时,根本不用去牵涉材料之外的内容。

②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要求的是用考生自己的语言对材料要点作出简洁明了的概括,切忌摘抄原文。

2、得出结论类这种设问不同于“提炼要点”的设问。

“提炼要点”只是对指定材料内容的浓缩,考查的是阅读概括能力;“得出结论”则是对指定材料内容所隐含的实质进行揭示,考查的是分析论证能力。

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指定材料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

对这类“得出结论”的设问,许多考生感到困难的是在认识上很难有深度,要么停留在就事论事的低水平上,要么就唱出与材料内容不合拍的高调,出现史论不符的情况。

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弄清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其实,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就是只给论据不给论点,要求考生依据所给的论据去寻觅相应的论点。

因此,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指定材料的内容究竟能证明什么?这种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其结论和材料,或论点与论据是统一的。

它可用逆证法得到证明,即得到的结论又可以用指定的材料作为论据来印证。

如果结论与材料不统一,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不可靠的。

3、谈论认识类对指定材料谈认识和依据材料作结论是有明显区别的。

依据材料作结论要求考生的只是依据材料去寻觅相应的论点,由于该论点实际是指定材料内容的实质所在,因而往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共识。

而对指定材料谈论自己的认识则不一样了,它要求考生的是针对指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鉴别并作出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命题意图来说,这种谈认识的设问,主要是想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让考生对重要的历史问题有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让考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材料解析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

读不懂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的一大要点,就是必须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得出结论。

而套用教材的观点及结论来解答材料题很可能会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因此,忠实于材料应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

因此,突破这种谈论认识的难点的关键,在于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指定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给予一个辩证的评价。

实际上,设问中的“如何认识”,就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因此,解答时必须在“评”字上下功夫。

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坚持两点论并注意分清主次。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指导无论材料解析题千变万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握住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在《考试大纲》中对材料处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这三条能力要求成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由于材料解析题提供的是新材料、新情况和新问题,考生往往会感到陌生,在阅读和解答时难免产生一定的障碍。

这时候心理上要有“我难你更难”的想法,不要惊慌,以平常心应答,然后平心静气地审阅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领会命题意图。

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步骤概括为四步法:第一步:审设问、明取舍,1.审设问中体现的历史时间、考查对象、考查角度。

2.审设问中的提示语。

首先要注意界定思维范围的提示语,因为材料题量比较大,所以在设问中一般有“据材料几”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是否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扩展思维,补充认识。

第三要注意是否要引用原文,特别是古文题,如不需要,要用白话文表达意思。

最后要注意对解题能力的要求,设问角度一般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推进。

从逻辑关系上要求考生在解答前面设问时便要完整把握材料,进而结合所学知识推动结论的“水到渠成”。

3.审设问后附的分值。

考试卷每一设问所附的分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判分的方向,也提醒考生答题时注意层次性,更有助于考生检验是否完整把握多段信息。

4.审设问的提示、要求。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是从材料出发的,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必然与材料息息相关。

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要求,若细心审读设问,很容易把握正确的答题思路。

细心审读设问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摸清命题者的命题角度和要求,从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准确地捕捉材料的信息重点做好铺垫。

另外,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

材料的选取、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

其中,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在先后顺序,目的考察考生能否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

有的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为排列依据,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

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

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

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可避免大的失误。

第二步:读材料、定信息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

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泛读,浏览,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决定取舍。

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

第二遍细读、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这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

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

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

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

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

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

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

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编者的按语、材料的出处、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与课本关系。

材料解析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后,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这就是解析材料题过程中的“知识迁移”.一般来讲,结合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两者要注重,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提取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

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迁移课本知识来回答设问时,还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

二是被迁移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包括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

通过“知识迁移”,实际上是为最后总结答案勾勒框架模型。

2、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辅以各种设问时,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

所以,在细读设问后,考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

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