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怎样的课堂才有效?学生懵懵懂懂,启而不发怎么办?
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效课堂,攀登理想境界。
一、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究竟为哪三重?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这可以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干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知识——真理,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
这和目前很多有识的教育专家、学者呼吁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施生命化教育应该是相通的。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课堂不需要虚假的主体。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已经成了我们很多人的口头语。
可实际上呢,反思我们身边的一些课堂,仍然是强势的牵引远远大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很多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转圈,难以给学生以真正学习思考的时间空间。
有时,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预设,于是有了小眼发光,小手如林的虚热闹,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成了虚假的主体。
我发现很多学生真的是教师在逼着学,逼着掌握那些知识,再死记硬背那些知识。
其实,知识都是有它的魅力的,都会勾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