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播电视的概念:广播电视是指制作并通过无线电波、电缆、光缆或其他手段向公众传播声音、图像及其他信息的活动。
2、1920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广播电台。
3、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定时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4、广播电视的传播形式:①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主导公共服务)②有线广播电视(走向综合服务)③卫星广播电视(推动全球覆盖)④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开拓新型服务)5、我国第一家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1923年在上海开办。
6、1926年,哈尔滨无线电台台长刘瀚建立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
7、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科夫发明了可以将场景图像转化为适和异地传输的电信号的工作器件---机械式扫描装置。
8、1900年法国人波斯基在巴黎国际电子大会上宣读论文是首次使用了“television”这个英文名词,意思是“看的见的远景”。
9、1923年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发明了电视摄像管,随后又发明了电视显像管,被誉为“电视之父”。
10、卫星通讯源于1945年10月英国人阿瑟·克拉克发表的《宇宙中继站》一文,他在文章中提出利用赤道上空约35800公里静止轨道上的卫星作为“宇宙中继站”进行远距离通讯的设想,如在静止圆轨道上以120º间隔设置3颗卫星,就能实现全球通信,因此他被称为“通讯卫星之父”。
11、我国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85年8月,我国首次利用卫星传输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12、1995年,美国人史蒂夫·佩尔曼创造出了网络电视机顶盒的工作原型,并将网络电视推向市场,用户只要装上网络电视机顶盒,就可以自动拨号到当地服务点,使所需的软件自动升级,便可以畅游万维网。
13、广播电视的属性:①经济属性(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回答广播电视为何物的基本问题)②政治属性(广播电视的本质属性,回答广播电视为谁服务的本质问题)③文化属性(广播电视的固有属性,回答广播电视满足人们何种需求的根本问题)14、经济属性为什么是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简答)①广播电视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广播电视活动属于社会生产活动,企业体制是组织生产的基本体制③广播电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15、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针对知识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包括五大类:(1)教育,(2)研究与开发(3)通讯媒介(广播电视等),(4)信息设备,(5)信息服务。
17、文化属性为什么是广播电视的固有属性?①广播电视的根本功能是发布新闻资讯,推进社会教育,提供文化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②广播电视本身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③广播电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18、梵蒂冈广播电台是世界上第一座宗教广播电台,以宣传天主教教义为宗旨,向世界各地天主教会传播罗马教廷的重要活动和信息。
19、美国环球广播电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电台之一,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使用70多种语言播出。
20、英国广播公司三项服务内容:公共服务内容、辅助服务内容和商业服务内容。
21、为什么说我国广播电视集宣传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于一体?*(简答)P36①广播电视机构作为我国新闻宣传单位,宣传服务是其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②广播电视机构作为我国国有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是其基本义务和根本要求③广播电视机构作为我国大众传媒机构,商业服务是其生存需要和发展要求第二章1、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缺一不可。
3、广播电视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广播电视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包括广播电视的运营机构、从业人员、监管机构和受众。
4、广播电视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物是广播电视法律关系中的第一种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中可以作为财产权利对象的物品和一切物资财富,比如广播电台、电视泰德采编设备、制作设备和播出设备,发射台的发射设备和发射的无线电波等。
行为是广播电视法律关系中的第二客体,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人的活动,包括作为或不作为。
智力成果是广播电视法律关系中的第三客体,是指人们在智力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脑力劳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具体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包括新闻作品、文艺作品、娱乐游戏作品等。
人身利益是广播电视法律关系中的第四种客体,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是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客体。
例如,电台、电视台形成的知名品牌利益,著名播音员、著名主持人、著名节目栏目形成的品牌利益等都属于人身利益范畴。
5、广播电视法律关系的内容:①广播电视运营机构的权利和义务②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③广播电视监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④受众的权利和义务6、受众的权利主要表现在:(1)言论表达权。
(2)知情权。
(3)接近权。
(4)人身权。
(5)媒介消费权7、立法是指特定主体依据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了解)8、广播电视立法大致包括国内的成文法、判例法以及国际法,广播电视法律体系有各国国内的成文法、判例法及国际法中有关广播电视的规定构成。
9、成文法通常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成文习惯是出现的法律规定。
(了解)10、我国广播电视成文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11、*1924年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了我国广播史上的第一部法规---《关于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的暂行规则》12、民商法中涉及广播电视的法律规定主要有:(1)《民法通则》(2)《合同法》(3)《公司法》(4)《著作权法》(5)《侵权责任法》13、经济法中主要有:(1)《广告法》(2)《证券法》(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反不正当竞争法》(5)《价格法》14、诉讼法中主要有:(1)《民事诉讼法》(2)《刑事诉讼法》(3)《行政诉讼法》16、判例法:判例是指司法机关先前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成为以后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既具有先例作用的司法机关的判决,包括国内司法机关的判决和国际司法机关的判决。
(了解)17、国际法的造法方式主要有三种: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为各国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18、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决原则等。
19、《世界版权公约》(1952年日内瓦缔结,1955年生效)20、《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1886年9月9日在伯尔尼通过)21、广播电视立法理据:一、频率资源稀缺理论二、公共利益理论三、言论自由理论四、社会责任理论22、1925年美国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在第四次在年度广播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广播通讯中的“公共利益概念”。
23、言论自由理论源于英国政治家约翰·密尔顿,1644年他在《论出版自由》的演讲中指出: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做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24、综观各国广播电视成文法,大致有三种立法体例:一是广播电视法,二是通讯法,三是传媒法。
25、广播电视专项立法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统一立法。
二是分别立法。
(我国属于分别立法)26、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制定了通讯法(通讯多媒体法)对广播电视和通信活动进行统一规范。
27、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通过大众传媒法对广播电视、出版等活动进行规范。
第三章2、广播电视监管机构:一、统一监管机构二、行政手段3、美国、英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对公共、商业和宣传服务类广播电视进行分别管理。
美国通过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对商业广播电视和电信活动实施统一管理,通过公共广播公司(CPB)对公共广播电视活动实施管理,通过联邦政府广播管理委员会(BBG)对政府的国际广播电视活动实施管理。
4、广播电视的监管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业自律。
5、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手段。
6、对于司法手段,主要包括司法调查、司法调解、司法审判、司法执行等方式。
7、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指导、行政执法、行政调解、行政裁定、行政任免等方式。
8、经济手段主要包括:1)价格手段2)财税手段3)设立基金(价格、税收、财政、信贷利率、汇率等)9、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技术标准、技术加密、监测等手段。
10、*(大题)广播电视监管特点:一、监管理念:法律治理与政策规制相结合二、监督目标:公共性、竞争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三、监管方式:事前审批引导与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四、监管趋势:技术中立于监督融合相结合第六章1、广播电视节目导向性规则有哪些?P1551981年相关规定,报刊、新闻、广播电视必须严格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进行宣传,坚决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等。
1983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成为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等。
1997年,广播电视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播电视应当真实公正。
2、德国广播电视国家条约规定下列节目禁止播出:(1)煽动种族仇恨或者表现残忍的和其他不人道的暴力行为,其表现手法反映出对这种暴力的歌颂或者淡漠,在描写暴力行为或不人道行为过程时,使人的尊严受到伤害。
(2)歌颂战争者。
(3)色情节目。
(4)可能对青少年的道德造成严重伤害的。
3、我国禁止制作和播放载有下列内容的节目:(1)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2)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3)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4)泄露国家秘密的;(5)诽谤侮辱他人的;(6)宣扬淫秽、迷信或者宣染暴力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4、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包括:(1)听众、观众通过热线电话等形式参与的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或栏目;(2)有听众、观众现场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或栏目;(3)现场转播其他部门的有听众、观众参与的节目。
5、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具备“延时装备”、“储存电话”等技术保障设施;(2)具有较高政策水平、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相对固定的编播人员;(3)导演、演员、主持人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电话编辑、节目监制等编播人员须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有比较完善的节目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5)有处理不测情况的应对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