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交通规划基本知识

第二章 交通规划基本知识


2.2.1交通流三要素
3.车流密度(交通流密度)
是指在某一时刻,单位长度路段上的车辆数。(K=N/L)
反应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同一条道路不考虑车道数。讨 论不同道路时,为有可比性,一般以单车道来定义。
4、三参数基本关系:
Q=K*V
Q-----流量(交通量)(辆/h)
K--密度
(辆/Km)
V--空间平均车速 (Km /h)
交通量的折算 因各个车辆的大小、速度(占有道路的时间空间
特性不同),不能直接累计车辆数量,必须将记录 的不同车辆经过折算为标准车才可以统计分析。
城市道路、高等级公路一般折算为标准小汽车 一般公路常折算为载重车辆。
2.2.1交通流三要素
2.车流速度
1)地点车速 (交通管理) 2)行驶车速--不包括停车时间。(计算道路通行能力) 3)行程车速(区间车速)---包含停车时间,(评价交通畅 通程度的指标)。 平均速度--空间平均车速
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2)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交通量是一个随机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交通量都是变 化的,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现象,称为交通量的时空 分布特性。
①交通量的时变化
A、月变化
月变系数--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月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用K月表示。 月变化对于受季节影响的交通有重要作用,例如旅游、春运、黄金 周等。
2)出行方式
出行方式类型 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单位班车,公交,出租车, 其它。 出行方式结构(交通出行结构或城市交通结构) 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 大城市机动车比例高,小城市非机动车比例高。 例如:南京公交出行比例达到28%,扬州6.8%,高邮2% 出行方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2.4~3次/人
表3. 我国部分城市的居民出行率
城市名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大连 苏州 武汉
出行率(次/
人.日)
2.64 2.62 2.47 3.06 2.06 2.78 2.84
城市名
哈尔滨 郑州 青岛 南京 成都 济南 汕头
出行率(次/
人.日)
2.58 2.37 2.54 2.75 2.93 2.70 3.07
2.1.3 车辆与道路
1)车辆的尺寸 2)车辆的动力性能 3)车辆载客容量
1)路网特征 2)道路结构 3)道路线形
车辆特性—(规划)--速度 车辆的载客能力、空驶率 平均运距;车流密度、速度、 流量。
道路容量 交叉口通过能力 停车能力
2.2 交通流理论
前提:将道路上运动的车流、人流视为流体类型,通过研究 其速度和流量分析交通的状态,称为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 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2.2.1交通流三要素
1.交通量的基本特征
1)交通量的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 道的交通实体数。
(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
一般不加说明则指机动车交通量,且指来往两个方向的 车辆数。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2.1 交通因素
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 用地、人、车、路
2.1.1 用地
城市用地是交通产生的“源” 城市用地即可以产生交通、也可以吸引交通; 不同的用地产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不同;交通性 质和特征也不同。
2.1.1 用地
交通生成指标:表示交通的产生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 相关因素的关系。 用地相关因素: 城市用地性质、面积、人口密度、就业密度。 其它相关因素: 工业门类,技术水平,工业产值、工业产量、运输总 量、生活供应指标、商业零售额、平均家庭收入、生 活方式与习惯。
格林希尔茨公式
V
Vf
Vf Kj
K
V---平均速度 Vf--畅行速度 Kj--阻塞密度
(2)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Q
KV f
(1
K Kj
)
(3)流量与速度关系
V K K j (1 V f )
V2
Q
K j (V
Vf
)
Qm、Vm和Km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重要特征值。 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拥挤; 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不拥挤。
例题:
已知某公路上畅行速度Vf=80km/h,阻塞密度Kj=105辆/Km, 速度-密度用直线关系式。 求:1)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2.3通行能力
1、定义: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状态和环境下,单位 时间内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上可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或 行人数量。(道路容量、交通容量、容量)。
3)平均出行距离
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1)平均出行距离与城市的规模、形态、用地分布、 城市用地布局、人口分布有关。 2)多中心组团方式比单中心模式减少平均出行距离 和平均出行时间,减缓道路的交通压力。
4)日平均出行次数
每日人均出行次数。
1)平均出行次数反应了城市居民对生产生活活动的 要求。
2)国内城市日平均出行次数为2.0~2.8次/人;国外
用地做为交通源头,不同 性质用地产生出不同的交 通数量,这是研究的 出发点。
2.1.2 人
人的类型在交通出行特征上相差很大; 职业、年龄、收入、性别等因素。
交通出行的特征有下列4项要素: 1.出行目的 2.出行方式 3.平均出行距离 4.日平均出行次数
1)出行目的
出行目的类型 上班、上学、公务、购物、文体、探亲访友、看病、 其它和回程九类。上班上学为刚性(职业)出行,除回 程外其余为弹性出行。 了解出行目的意义 分析一个城市的出行特征。一般来说,自由度越高, 弹性出行比例越高。
4、能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特征变量:
(1)极大流量Qm,就是Q-V曲线上的峰值。 (2)临界速度V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 (3)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度。 (4)阻塞密度Kj,车流密集到车辆无法移动(V=0)时的
密度。
(5)畅行速度V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 阻时的平均速度。
B、周变化
周变系数。交通管制的考虑因素之一。
C、时变化--一天24h内各个小时交通量变化图
高峰小时交通量--全日内最大流量的小时。 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全天交通量之比。
3)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城乡分布 在路段上分布 交通量方向分布(方向分布系数) 交通量在车道上的分布
车辆统计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