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非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

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

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

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 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

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

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

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

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

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一、人类行为:狭义:仅指主体可观察到的外部活动。

是主体外显的活动。

广义:个体面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以及只能通过表象去推断的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王思斌: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要。

主体:既可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或组织。

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人的生存发展有关的所有的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王思斌)三、生态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系统论与生态学观点的结合,强调人们对环境的持续适应和互动过程,是综合的,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理论之一。

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务。

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

层次:微观系统,个人中观系统:小规模的群体,如家庭,同辈群体,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比小规模的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文化,社区,组织制度等。

四、生命历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视角)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学者Glen Elder提倡兴起的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个体生物心理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变迁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社会工作者由此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从三维的空间领域按时间序列去观察个人和环境的双向动态影响过程,从而成为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另一个基本视角。

五、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七、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八、婴儿期: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3岁以前的一段时期。

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个体从出生到3岁以前的时期。

这个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出生到 1岁阶段和1~3岁阶段。

有的研究者分别称之为乳儿期和婴儿期。

在第一阶段中又分出新生儿期。

九、幼儿期:幼儿期:3岁至6、7岁,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又称为学前期。

幼儿期按年龄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和幼儿晚期(5至6、7岁)。

十、儿童期:人生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的阶段。

十一、同化和顺应:同化: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

在同化过程中,个人或团体因与另一文化团体直接生活在一起,采纳其态度与价值,思想的模式,行动的习惯。

概言之,采纳其一切生活方式,与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

顺应:是指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或当生物迁入新环境时,生物对现有环境条件的生理适应过程。

这种生理适应是环境条件逐渐诱导的结果,有利于生物本身的生存。

顺应在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动物界表现尤为突出。

常见的顺应现象包括温度顺应、干旱顺应和光顺应等。

十二、退休:是人在特定的年龄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的一种现象。

退休适应的五个阶段:蜜月期,觉醒期,重新定位期,稳定阶段,角色转化退休的调适过程:不论是自愿还是强制,每个人不可避免遇到退休,如何度过退休就成了要努力面对的,总之对于老人而言影响深远。

从职场上退休被视为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时间让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旅行探望孩子钓鱼从事休闲活动及嗜好或是义工等,另一方面,它打断了每日的活动模式,收入减少,提供地位与身份工作者角色的结束,也带来了如何在休闲时间中安排有意义活动的问题。

十四、中年危机:面临中年危机的人格:成人中期的人格处于矛盾变化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