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生物与环境专题突破练(A卷)一、选择题1.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下表。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92 187 78 70 69 62 68 54 55 102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答案 A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78+70+69+62)∶(68+54+55+102)=279∶279∶279=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正确;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正确;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即使食物充足,该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呈“S”型增长,D正确。
2.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答案 C3.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
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答案 D解析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
4.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①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②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③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答案 C解析据图分析,甲中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繁殖后代占有的比例最大,该种群密度将增大,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A正确;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如图中的乙、丙,B正确;种群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又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等,C错误;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 .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 .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D .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答案 A解析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重金属镉的浓度增加,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 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 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 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 错误。
6.朱鹮是濒危动物,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朱鹮的食物中1/3是小鱼,2/3是泥鳅。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在食物链中,碳以CO 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B .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 .若朱鹮增加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D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 C解析 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 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若朱鹮增加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1.5×13÷20%÷20%+1.5×23÷20%÷20%=37.5 kg(干重),C 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错误。
7.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答案 B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包括草在内的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C错误;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负反馈调节,D错误。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且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B.M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 B解析分析题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时刻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错误;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甲种群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种群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种群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种群的数量会随乙种群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体现的生态学原理不包括下列哪项( )A.该现象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火烧”可加快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D.“又生”一般存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答案 C解析某一区域火烧之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被火烧之后,生态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水平,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火烧之后,加快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但未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火烧之后,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又因植物种群密度降低,该区域照射到地面的阳光更加充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D正确。
10.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
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 B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11.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D.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 D解析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项错误;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类型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项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此X可能是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Y可能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2.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棉铃虫会严重危害农作物。
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如图是某棉花地棉铃虫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要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让棉铃虫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K/2”或“K”)值。
为了达到既减轻棉铃虫的危害,又生产无公害棉花的目的,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解决棉铃虫问题的有效方法及原理(写出两种)。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