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类复习题(1)

贝类复习题(1)

贝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

瓣鳃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是指?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

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

肥满度=软体部干重(g)/贝壳干重(g)12、扇贝的性腺指数:是指性腺的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

是衡量可单独测量生殖腺的种类的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13、贝类的露空时间: 贝类离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14、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厣。

15、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条纹。

生长线和放射肋有的相互交织成格状,或呈鳞片状和棘状突起。

有的表面有色彩和花纹。

16、外套痕:外套膜环肌肌痕。

外套窦:水管肌痕,是外套末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17、平衡器: 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司平衡作用。

18、瓣鳃纲贝壳的方位(1)壳顶到两端的距离,长者为后端。

(2)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3)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4)有1个闭壳肌痕的,则所在端为后端。

(5)有2个闭壳肌痕的,则较大一个所大端为后端。

前后端确定后,壳顶向上,壳的前端向前,左侧者为左壳,右侧者为右壳。

19、齿舌: 贝类口腔底部的角质齿状咀嚼器,齿式为3.1.3,头足纲的齿舌,除了锉碎食物外,还有推进食物的功能。

20、本鳃: 通常指软体动物中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张而成的鳃。

大部分腹足类的呼吸作用是通过本鳃完成的。

本鳃位于外套腔中,基本上分为2种形式:楯鳃型,即在鳃的中轴两侧对生有许多小鳃叶,呈羽毛状;栉鳃型,即仅仅在鳃轴的一侧列生鳃叶。

二、填空题:1.贝类,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大多数具有贝壳。

2.本课程中,贝类根据形态分类分成5大纲:双神经纲纲、腹足纲纲、掘足纲纲、瓣鳃纲纲、头足纲纲。

3.双神经纲根据贝壳的有无、贝壳的形态分3个目:单板目、无板目、多板目。

4.皱纹盘鲍在分类上属于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其特点是本鳃为楯鳃,心耳2个,神经系统集中不显著。

5.掘足纲有一个两端开口呈牛角状或象牙状的贝壳,故又称管壳纲。

6.瓣鳃纲根据绞合齿、闭壳肌、鳃的形态分3个目: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7.紫贻贝在分类上属于瓣鳃纲、异柱目,其闭壳肌的特点是前闭壳肌完全退化。

8.曼氏无针乌贼在分类上属于头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乌贼亚目,其特点是内壳石灰质,眼球外具薄膜,不与外界全面相通。

9.贝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外部形态特点:身体柔软不分节,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具外套膜和贝壳。

10.瓣鳃类的头部退化,以唇瓣所在的位置表示头部。

11.头足类的足部包括腕和漏斗两部分。

12.乌贼左侧第四腕茎化,章鱼右侧第三腕茎化。

13.贝类的外套膜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皱延伸形成。

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其形状随各种贝类不同。

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一腔与外界相通,称为外套腔。

14.外套膜外表皮中央部上皮细胞分泌珍珠层,游离缘上皮细胞分泌棱柱层和角质层。

15.所有的瓣鳃纲种类,左右两侧的外套膜,在背缘必定相互愈着,但外套膜前、后、腹缘的愈着形式,则随种类而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

16.贝壳的角质层由壳质素组成。

棱柱层由石灰质的小角柱并列而成。

珍珠层由叶片状的霰石构成,富有光泽。

17.贝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内部构造主要特征是:口腔中具齿舌,鳃为本鳃,初生体腔退化,与次生体腔同时存在。

18.贝类的呼吸器官有鳃、皮肤或“肺”。

19.贝类的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由滤泡和生殖管组成。

20.贝类一般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和性变现象。

21.在繁殖阶段,温度、盐度、水流等条件对贝类的繁殖影响很大。

在人工育苗生产中,常利用升降温、改变比重、流水刺激诱导贝类产卵。

22.在贝类胚体对着形成极部位,很早就出现一个外胚层凹陷,周围为环状突起的界缘,此区称壳腺,是形成壳的原基。

23.海产的贝类有许多是生活在潮间带。

生活在浅海地带的种类也很多,一般栖息在数米至数十米的深处。

24.贝类的5个纲动物中,除了掘足纲和大部分的双神经纲动物外,几乎都可以食用。

25.我国的四大养殖贝类为:蛏、蚶、蛤、牡蛎。

26.嵊泗县枸杞乡,2001年被省海洋渔业局命名为“浙江省贻贝之乡”。

27.我国养殖鲍鱼的主要品种为皱纹盘鲍,占我国鲍鱼总产量70%以上。

28.贝类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5个纲: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29.瓣鳃纲根据绞合齿、闭壳肌、鳃的形态分3个目: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30.泥螺的分类地位: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

31.瓣鳃纲的外套膜型根据愈着情况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

32.瓣鳃类的鳃按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鳃原始型、丝鳃型、真瓣鳃型、隔鳃型。

33.腹足纲根据鳃和心室的位置及呼吸的方式分3个亚纲:前鳃亚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

34.缢蛏的分类地位:瓣鳃纲,真瓣鳃目,贫齿亚目,竹蛏科。

35.在外套膜和内脏团之间有一腔与外界相通,称为外套腔。

36.头足类的足部包括:腕、漏斗。

37.贝类的生殖输送管一般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与外界相通。

三、判断题:1、石鳖在分类上属于腹足纲。

×2、缢蛏在分类上属于掘足纲贝类。

×3、鹦鹉螺在分类上属于腹足纲贝类。

×4、腹足纲的厣和瓣鳃纲的另一枚贝壳相当。

×5、头足类都有触腕。

×6、贝类的内脏团都是左右对称的。

×7、从贝壳的生长线上可以反映出环境对贝类生长的影响。

√8、许多淡水腹足类是人体或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9、贻贝既是经济贝类,又是有害贝类。

√10、缢蛏是食蛏泄肠吸虫的终宿主。

×11、泥蚶在分类上属于瓣鳃纲异柱目×。

瓣鳃纲列齿目。

12、头足纲种类的发生类型为直接发生√。

头足类的发生没有幼虫期,为直接发生。

13、扇贝的外套膜类型为简单型√。

扇贝的两片外套膜只有在背部绞合部相连,为简单型。

14、栉孔扇贝的栉孔位于后耳腹缘×。

位于右壳前耳腹缘。

15、雄性乌贼的左侧第四腕茎化√。

雄性乌贼除1对触腕外,另外的4对腕从背部往腹部分别为第一对到第四对。

16、泥螺在分类地位上属于中腹足目×。

后鳃亚纲头盾目。

17、鲍鱼成熟性腺颜色雌性为桔红色,雄性为乳白色×。

鲍鱼的雌雄只有在繁殖季节才可区分,成熟性腺雌性呈墨绿色,雄性呈乳白色。

18、多数瓣鳃纲种类在胃中有晶杆伸入√。

瓣鳃纲由于胃壁肌肉不发达,晶杆的作用是帮助胃内食物的消化。

19、贝类中瓣鳃纲种类最多×。

贝类中腹足纲种类最多。

20、菲律宾蛤仔没有水管构造×。

菲律宾蛤仔水管发达。

表现在贝壳内面的肌痕上为具明显外套窦。

21、一些附着(或固着)生活的贝类如贻贝、牡蛎等既是经济贝类,又是有害贝类。

(√)22、瓣鳃纲贝类只在海水中有分布。

(×)23、头足纲在发生过程中有幼虫期。

(×)24、贝类,顾名思义都具有坚硬的石灰质外壳。

(×)25、大多数贝类的血液循环为开管式循环。

(√)26、贝类的血液都是无色的。

(×)27、雌雄异体的瓣鳃类从外形上就可区别。

(×)28、许多淡水腹足类是人体或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29、腹足纲为贝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纲。

(√)30、瓣鳃纲贝类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1、贝类的外套膜内表皮有分泌贝壳的功能。

(×)32、贝类只有一个或两个贝壳。

(×)33、贝类的心室常为一个,心耳的数目和位置则随鳃而异。

(√)34、雌雄同体的种类往往容易发生自体受精。

(×)四、问答题:1、试述缢蛏半人工采苗场的条件和半人工采苗的方法?答:采苗场的选择1)地形:风浪较小,潮流通畅(蛏苗埕流速在10-40cm/S),地形平坦略带倾斜,有淡水注入的软泥和粉沙混合的海涂内湾,湾口小,下风头。

2)潮区:选择在中潮区地带,以中、高潮区交界处港道两侧为佳,浸水时间以5-7h为宜。

3)比重:海水比重在1.005-1.022均适宜蛏苗生长,比重偏低生长较快,比重提高到1.025以上仍能存活。

4)种源:有大量自然亲贝分布或预留有充足的亲贝资源。

整畦(整滩)采苗:一、在自然界,埋栖贝类在由浮游生活转到埋栖生活中间需要附着在沙砾、碎壳上。

因此,在有埋栖型贝类幼虫分布的海区,进行半人工采苗时,必须将潮区滩涂耙松,整畦(整滩)采苗,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

底质松软也有利于幼贝钻穴埋栖。

在附苗季节,应严密封滩,避免践踏。

二、蛏苗埕的修整,工序有挖沟、筑堤、耙埕(深20-30cm),使蛏苗埕呈一定形状,如埕苗坪、蛏苗窝、蛏苗畦。

三、在附苗前1-2天进行平畦(平畦是将苗埕表面土壤压实、抹光,使埕面光滑、稳定,有利于蛏苗的附着生长。

太早平畦,苗埕经风吹雨淋日晒,底质变硬或先附上其它生物,不利于蛏苗的附着;太晚平畦,则误过蛏苗附着期,附苗量减少)。

四、根据缢蛏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准确地掌握蛏苗进埕附着日期,及时进行平畦采苗,是提高附苗量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