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教案苏科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黄庭坚。
了解北宋后期词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
2、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3、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联想、想象及拟人在诗歌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作者“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美好情
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
较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
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四、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
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
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
术境界里去了。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五、词总结
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寻惜
春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
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