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家庭事迹精选合集文明家庭主要事迹800【篇一】定远县定城镇幸福路社区的xx、xx夫妇是当地出了名的模范夫妻,他们用勤劳和朴实守护着最平凡、真实的幸福,传递着文明的力量。
日前,xx家庭被评为xx市“文明家庭”。
xx,男,今年49岁。
1998年,xx不慎从高处摔落,腰脊椎摔断,只能坐轮椅或者靠双拐走路,腰部再也无法直立。
但不幸并未将其击倒,自强不息的他选择努力工作支撑起这个家,他决定开“马自达”赚钱。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xx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地奔波。
xx 夫妻间的感情一直很好。
意外发生之后,xx长期无法正常行走,但身为妻子的xx始终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从此,一个弱女子扛起家庭的大梁,肩负起家庭重担。
二十年如一日照顾丈夫和孩子,每天重复着给丈夫洗漱、穿衣服、按摩、做饭……有好吃的先让丈夫和孩子们吃,买新衣也先顾着他们。
长期如此,毫无怨言。
在她长期不懈的照顾下,丈夫身体渐有好转,家庭生活也日益改善。
xx作为家中长子,照顾好双亲的责任更重,因为身体受伤,这份重任自然交到了妻子xx的手中。
xx的公婆都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平日里生活有诸多不便之处,时时刻刻需要有人陪护和照顾。
xx总是认真、细致地照顾着自己的公婆,公婆有什么要求,她都尽量满足。
夫妻俩始终将子女的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夫妻二人的长期教导,一儿一女都已成才成人。
目前,女儿慕寒已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儿子慕凯在南京上大学。
xx和儿子慕凯在工作生活之余,会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交通劝导、环保宣传、慰问走访均能发现他们的身影。
面对困境,xx一家总是积极面对、靠着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这不仅是社会中的正能量,更是文明家庭的最好体现!【篇二】“只有全村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这个村官才算称职。
” xx,1953年11月生人,是蠡县北郭丹镇武家营村党总支书记、民调主任,他曾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省优秀党务工作者、xx 市劳动模范、蠡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蠡县这片热土上,提起xx,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而熟悉xx的人,又不由自主为他的家庭竖起大拇指。
xx把村里的事当自家的事,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
舍小家、为大家,时时心怀党的事业,处处当先锋、做表率,想群众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把小家融入到全村文明和谐的大家庭中,美化了全村幸福家园,温暖了困难群众一片心,成为全国文明村的典范之花。
家庭和谐,奉献社会。
“村民的和谐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30多年来,xx作为一名农村的“职业村官”,把身心全部扑在了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幸福生活上,使武家营成为全国文明村的老典型、“冀中第一村”。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默默支持的妻子xx,她柔弱双肩勇挑家庭重担,常年照顾年迈婆婆,精心料理家务,带头做好村内妇女工作,当好贤内助。
五年前,村里建设文化商贸中心需要拆迁13户住宅,当时12户都签约拆迁了,就剩下赵某1户谈不下来。
xx把自己家10间大房子,换来赵某3间房,顺利建成了村文化商贸中心,引进商户20多家,大大方便了村民购物。
面对自家明显的吃亏,妻子xx深明大义,默默地从老宅搬了出来。
多年来,xx和家人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捐款500多万元。
全家人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用各自的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xx夫妻俩相敬如宾,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他们的尊老爱幼、肯于吃苦、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一言一行,被女儿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受他俩的影响,女儿都养成了待人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女儿们踏实肯干,热心付出。
女儿李雅玲曾获得xx市“三八”红旗手、xx市“巾帼建功”工作者、蠡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女儿xx曾获得xx市“巾帼建功”工作者、xx市妇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热心助人,排忧解难。
作为村民调主任,xx还时刻冲锋在全村、全镇,甚至周边乡镇的矛盾纠纷调处第一线,不分白天黑夜,哪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他的身影。
为了邻里和睦、为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老百姓身边的“帮大哥”。
村里、镇里、县里,甚至周边县,30多年来经他手调解的矛盾纠纷得有近1000起,涉及金额1200多万元。
2013年8月,他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引领风尚,构建和谐。
他积极倡导依法文明治村,破除陈规漏习,反对迷信,做好普法宣传。
村里每年都会唱大戏,既是村务公开大会,也是普法会、文化生活会。
20XX年,武家营被评为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村。
他提倡新事新办,勤俭节约。
2012年,他带头实施红白事简办,倡导新风,以党风为引领,结合党员评星定级和文明家庭创建、生态户创建、守法经营户创建等活动,树立了良好的党风、民风、村风、家风。
40多年来,依托党建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上访案件,村风淳朴、文明和谐。
擎旗争先,科学发展。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xx这个小家庭却把这种爱延伸到周围的村民、朋友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
他开办工厂、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使武家营家家没闲人,成为xx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如今全村有大小企业摊点150多家,规模企业28家,紫薇山药厂年纳税超千万元,是蠡县民营企业第一纳税大户;大洋饮食品公司是xx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去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典范,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生态旅游村,建成京津冀农耕文化园,打造“冀中第一村”。
集“农耕体验、观光旅游、婚纱摄影、健康养生”四大产业为一体,依托千亩花海,推出“紫薇花海”系列生态旅游品牌,日接待游客4万人左右。
xx和他的家庭,带动和影响着村民们。
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百姓富足的武家营村,成为xx一颗璀璨明星、生态旅游村。
在xx的带领下,该村连续四届获“全国文明村”、连续九届“xx省文明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篇三】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20XX年4月,男主人――xx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xx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
这是一个模范的家庭。
夫妻俩参加工作30多年来,同心协力,不畏艰辛,把所有热情与精力都奉献在了太行山上。
他们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xx省太行山区所有县,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深受农民爱戴。
如今,男主人虽然去世,但精神永存。
夫妻同心,奋战太行,硕果累累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他们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
把全部激情投入工作,他们将农民的认可看做是自己的荣幸。
上世纪8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xx、郭素萍夫妇加入xx农大课题组。
此后,夫妇俩的足迹遍布我省太行山区的所有县,风餐露宿是常态。
xx坚持把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他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使太行山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他开发了干旱山区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地区的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引进到山区,提升效益1.4倍以上;他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毫无保留地传授实用技术,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826万亩,直接帮扶村庄40余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100余个。
作为xx的妻子、科研助手、科研团队主要参加人,郭素萍35年来一直跟随xx从事太行山山区开发研究,xx取得的每一项成果中都饱含着她的付出。
总是在工作,是夫妇俩给儿子李东奇最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扎根山区搞科研,在同一课题组的xx夫妇把1岁多的儿子从xx接到xx前南峪村,又把年迈的母亲接到村里帮忙照顾,一住就是4年。
父母常年奔波在外,从小学到高中,李东奇都是一个人上学、做饭、睡觉。
“我把自己照顾好了能让他们少些牵挂。
”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格外懂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帮助了那么多人,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东奇参加工作后,xx只对他说了一句话:“要自觉自发干好工作。
”“自觉自发干好工作”也是xx对自己的要求。
工作干得好不好,干到什么程度,他心中最有数。
“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
哪个果园谁家的,果树管得咋样,他都了如指掌。
”20年的老朋友、xx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
痛失爱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由于常年奔波劳碌,xx先后患有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
休息,至关重要。
但是xx30多年如一日,永远在工作,永远有求必应。
郭素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郭素萍先后两次做手术,xx都在山上,手术通知单都是同事帮忙签的字。
“我和儿子确实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一直理解他、支持他。
”郭素萍说。
“家里的事他记不住,可保国并不是没有亲情。
对老人,他讲孝顺,我和保国在家都是排行老大,弟妹多,家庭条件不好,两家老人他都放在心上。
老人看病吃药他都让村里先记账,过一段让我再去结账。
”郭素萍说。
去世前4个多月时间里,xx只休息过10天。
农历大年初五到初九,他不顾雪天路滑连跑9个点儿指导技术。
“保国总说,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
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更多百姓的生活。
”郭素萍的泪水夺眶而出。
付出这么多,xx夫妇却分文不收。
xx说,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
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辐射带动周围山区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今年4月,xx不幸病逝,给郭素萍带来不尽的悲伤。
但她以坚强的毅力和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境界,克服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在宣传xx先进事迹,弘扬xx精神上,表现出一名知识分子的宏大胸襟和英雄家属的无比坚强。
xx去世时,正是春季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她料理完后事后,就又像xx生前一样,踏上去基地服务的路程。
在丈夫去世的150多天中,她先后多次和课题组成员赴xx、xx、xx、xx等地指导果园建设与管理。
她一再叮嘱课题组成员:保国走了,但基地不能丢,农民的需求不能不管,保国没干完的事业,一定尽最大努力干好。
在xx“7・19”洪水后,她一直住在岗底村,和村干部一起查看洪水和果树情况,实地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灾后管理,并与前南峪、葫芦峪、南和等基地保持密切电话联系,为基地应对灾情提供及时指导,确保了xx生前倾力打造的基地在洪水过后安然无恙,依旧呈现出青山绿水。
xx去世后,作为“xx先进事迹报告团”重要成员,强忍巨大悲痛和身体不适,郭素萍全程参加了2个多月报告会的筹备和事迹宣讲。
报告团先后在xx会堂、人民大会堂及黑龙江、江苏、湖北、xx、北京等地宣讲14场,她一场不缺地坚持下来。
同时,积极配合各级媒体宣传,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采访近百次。
当岗底、绿岭、葫芦峪等基地提出想要xx的骨灰,为xx修建墓地,永久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