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贝尔法斯特,人口约160万,其中60%是英国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
长期以来,他们分而聚居,互不往来。
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
北爱尔兰原是爱尔兰的领土。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6世纪时接受了罗马的天主教。
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
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
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百人丧失生命;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
他们不去伦敦参加议会,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
这时英国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
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与爱尔兰大多数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新芬党党内也产生分岐。
部分领袖和共和军战士坚决反对1921年和约。
共和军立即宣布自己不再属于自由邦,成立了独立的单位,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并从1921年1月起展开了争取南北爱统一的斗争。
但是,这时爱尔兰的分割已成定局。
当时在北方6郡,由于英国几个世纪的移民,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后裔已占多数,他们坚决主张北爱留在英国。
英国对北爱尔兰实行地方自治。
北爱在1921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议会,成立了自治政府。
地方自治政府有议会、内阁总理,它可选举12名议员参加英国下院。
但它的国防、外交、财政、邮电和部分税收权力均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具体由英国政府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掌管。
英国对爱尔兰的分割,是爱尔兰族人一致反对的。
爱尔兰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的要求,但英国政府不予理睬。
英国政府认为,北爱尔兰的归属应由北爱尔兰全体居民决定。
这样,爱尔兰共和军就把武力争取在街头玩耍的北爱尔兰儿童南北爱的统一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目标。
一场为北爱尔兰而战的斗争延续至今,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成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旅游胜地——“巨人道”上的通道。
(1990年摄)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外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五冠酒吧”。
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从1968年起,主张北爱脱离英国的天主教徒与愿意继续留在英国的新教徒以及英国当局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
1968年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在游行中与部分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导致了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流血事件。
1969年,英国军队进驻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用暴力驱逐英军。
1972年,英政府宣布暂停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由英国实行直接统治。
1973年6月,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于11月筹组起第一个由英爱两族“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
同年北爱尔兰就北爱归属问题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愿意留在英国,但另一部分人坚决主张脱离英国,以实现南北爱尔兰的统一,新芬党便是这些人的代表。
1985年11月,爱尔兰和英国政府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一项协议,规定组成两国政府间部长会议,爱尔兰政府有权就北爱事务提出看法和建议。
1992年2月,爱尔兰总理雷若兹赴英国就北爱问题同梅杰首相会晤,并达成协议,同意就北爱问题举行定期会晤。
1993年,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和天主教温和派领袖约贝尔法斯特市政厅翰·休姆联合宣布了一项和平计划。
12月,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北爱问题的“联合宣言”,确定了北爱主张搞暴力的各派永远放弃暴力,实现持久和平为第一步目标。
北爱的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有关北爱前途的谈判。
双方同意通过协议和合作的方式结束爱尔兰南北的分裂局面。
爱尔兰政府同意修改其宪法中有关北爱领土问题的条款,但表示应将其作为整个政治解决的一部分。
12月15日,英国和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该协议设定了若干框架,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
1998年4月12日,两名女学生在北1994年8月31日,在北爱尔兰进行了长达25年的暴力活动后,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午夜起实行“无条件的和不限期的”停火,这为北爱尔兰问题的“公正和永久的解决”提供了机会。
1995年2月22日,英爱两国政府宣布达成“新框架协议”,其内容包括建立一个北爱议会,拥有有限行政和立法权;两国承诺修改关于北爱地位的法建;根据北爱多数人意愿决定北爱的地位;建立跨边界机构,由两国政府授予其咨询、协调和行政权力等。
3月22日至4月21日,英国从北爱尔兰撤出驻军共800人。
爱尔兰政府也多次释放爱尔兰共和军犯人作为对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的回报。
1997年7月19日,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20日中午起开始正式停火。
20日停火决定正式正效,给长期陷入僵局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带来新的契机。
7月28日,新芬党和英国政府举行了共和军停火后的首次会谈。
9月9日,新芬党正式签署了一项关于放弃暴力的宣言。
9月15日,北爱尔问题多方会谈在北爱的斯托蒙特举行,北爱尔兰五个亲英国的政党抵制了这次会谈,新芬党自1921年以来首次应邀同英国直接会谈。
10月7日,多党和平谈判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标志着北爱多党谈判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
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一座教堂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复活节儿童礼拜活动,为北爱和平而祈祷。
新华社发1998年10月16日,1998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这是自1921年北爱尔兰6个郡划归英国以来,8个政党参加的首次直接谈判。
12月11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就北爱尔兰和平问题举行会谈。
这是76年来英国首相与新芬党领导人首次在伦敦举行会谈。
12日,新芬党领袖亚当斯在英国伦敦首相府受到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接见,这是70年来的第一次。
1998年4月10日,北爱尔兰和平谈判主席乔治·米切尔在北爱的贝尔法斯特宣布,北爱冲突各方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协议。
根据该协议,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但将与爱尔兰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北爱将成立新议会和负责协调同爱尔兰关系的“南北委员会”。
同时,英国和爱尔兰都将修改宪法等。
4月18日,北爱尔兰最大的亲英组织“北爱统一党”的执行委员会以540票赞成,210票反对,投票通过了和平协议,为定于下月举行的全民公决铺平了道路。
5月22日,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和爱尔兰共和国举行历史性全民公决,并分别以71%和94.4%的投票结果通过了4月10日达成的北爱和平协议。
者之一、北爱尔兰社会民主工党领袖约翰·休姆在贝尔法斯特一所大学接受该校学生祝贺。
与休姆同获此殊荣的是另一位北爱政治家、统一党领导人特林布尔。
新华社发(美联社发)2007年5月8日,北爱尔兰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领袖佩斯利、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兼威尔士事务大臣彼得·海因、英国首相布莱尔、爱尔兰总理埃亨和新芬党领导人麦吉尼斯(从右至左)在位于贝尔法斯特的议会大楼会晤。
1999年11月29日,北爱议会选举产生权力共享(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北爱地方政府执行机构,正式吸纳新芬党进入北爱地方政府。
30日,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相继通了北爱事务大臣曼德尔森提交的地方管理权力法案。
12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该法案,完成了向北爱地方政府移交管理权力的所有法律程序。
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日,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
2002年10月,北爱地方议会新芬党成员办公室曝出“间谍案”,自治政府随即停止运作,此后近5年中英国政府将北爱地方政府的自治权收回中央政府。
2007年3月26日,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与天主教政党新芬党领袖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8日开始建立地方自治联合政府,分享政权。
同年5月8日,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领袖佩斯利和新芬党领导人麦吉尼斯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同时宣誓就任北爱新政府第一部长和第二部长,这标志北爱正式恢复分权自治政府。
新芬党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由19世纪爱尔兰反英民族运动发展而成,1905年由阿瑟·格里菲斯正式组建。
“新芬”意为“我们自己”。
该党主张爱尔兰脱离当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而独立。
1916年参加都柏林复活节起义。
1918年12月参加联合王国议会选举,在105个爱尔兰议席中获73席,在都柏林组成第一届独立的爱尔兰议会。
1922年自由邦成立,该党以埃蒙·德瓦勒拉为首的一派,因不同意南部26郡成为自由邦而北部6郡仍留归英国,与自由邦政府发生对抗,导致内战。
1922年选举中一部分新芬党人以共和派名义参加竞选,在128席中获35席。
同年选举后该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占58席。
1923年,赞成1921年英爱条约的一派组成统一联盟,后并入统一党。
1926年共和派分裂,德瓦勒拉组成共和党。
此后该党力量大大削弱。
1957年在议会选举中获4席。
1961年以来该党在全国议会中未获得过议席。
1970年又分裂成正式派和临时派两大派。
正式派于1977年组成新芬工人党,即爱尔兰工人党前身;临时派成员大多是主张武力统一的民族主义者。
新芬党主张用武力结束英国对北部的占领和南北分治局面,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统一的”爱尔兰共和国。
1982年,新芬党斗争策略有所改变,参加竞选,但拒绝接受议席,当选的5人没有出席议会会议。
同年10月年会上,确定了“子弹加选票”双管齐下的政策。
该党主要在南爱民族主义组织中活动,为爱尔兰共和军寻求群众支持。
新芬党的主要活动:1968年,新芬党支持过北爱尔兰的武装反英活动。